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向力”假说影响下的隐喻层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11:18

  本文关键词:“语向力”假说影响下的隐喻层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向力 意向性 隐喻 隐喻层级


【摘要】:空气、阳光、水和语言,正是依靠这些因素使得人类繁衍生息,并且还将继续发展。真正的语言仅属于人类所有。古希腊人把人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把野蛮人则叫做"barbarian"(不会说话只会叭叭叫唤的生物)。自从人类将语言确定为“一种思想力量和另一种思想力量之间的唯一中介”之日起,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语言是什么”这一命题的探索。本研究旨在提出并系统论证关于语言符号本质的一项原创性基础理论,即向性机制——人类独有的语向力。语向力: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最根本能力。它将世界的一切存在视作符号,是人类感知、理解、使用、创造语言符号的基础。它试图证实洪堡特理论中那一根天赋的隐没于每个人脑中、决定人类相互理解、交流沟通的“链条”的客观存在;弥补索绪尔符号理论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缺失的连接链条,因为如果没有这根链条,人类语言符号体系中能指与所指是无法实现的。此外,在语向力基础上,隐喻——作为人类语向力发挥作用的唯一工具,产生出了不同的语言符号,即人类语言的具体词汇。因此,人类概念从物质性到抽象性的过渡,也可以看成是人类语言符号的不断深入表达。在这一过程中,隐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人类语言的产生过程也就是隐喻不断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语向力 意向性 隐喻 隐喻层级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5
【目录】:
  • Abstract in Chinese4-5
  • Abstract in English5-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10
  • 1.2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0-11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12
  • 1.4 Structure of the Study12-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2
  • 2.1 "Mental Chain" of Human Language13-15
  • 2.2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by Saussure15-16
  • 2.3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Lower Lives16-18
  • 2.4 Intentionality John Searle18-19
  • 2.5 Metaphorical Thinking by George Lakoff19
  • 2.6 What left behind us?19-22
  • Chapter Three Lingual Tropism of Human Language22-29
  • 3.1 Basic Introduction of Lingual Tropism22-24
  • 3.1.1 Definition of Lingual Tropism22
  • 3.1.2 Intentionality and its Essential Functions22-24
  • 3.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ality and Lingual Tropism24
  • 3.3 Objective Existence of Lingual Tropism24-29
  • Chapter Four Metaphor:Instrument of Lingual Tropism29-34
  • 4.1 What is Metaphor?29-32
  • 4.1.1 Essence of Metaphor29-30
  • 4.1.2 Functions of Metaphor30-32
  • 4.2 Metaphor and Human Thinking32-34
  • Chapter Five Layers of Metaphor Resulting from Lingual Tropism34-45
  • 5.1 Emergence of Metaphor34-35
  • 5.2 Metaphor and Lingual Tropism35-36
  • 5.3 Layers of Metaphor36-45
  • 5.3.1 Semantic Layer of Metaphor37-38
  • 5.3.2 Syntactic Layer of Metaphor38-45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5-48
  • 6.1 Summary of the Study45-46
  •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46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46-48
  • Bibliography48-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49-50
  • Acknowledgements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胡萍英;;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朱晓红;周家春;;言语教学的哲学基础及实践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宋荣超;;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庆华;;蒯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哲学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葛显娇;;“尸体”与隐喻式命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海娜;;用摹状词理论解析“白马非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7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与“で+いる”[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8 张汉生;;对意义问题研究的一个历史考察[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甘莅豪;;命名战: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欢迎;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47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47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