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舞台语音音韵研究
本文关键词:锡剧舞台语音音韵研究
【摘要】:锡剧是太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太平天国时期发端以来,锡剧经过了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曲艺“滩簧”等各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兼唱腔,说白及舞台表演艺术为一体的多形式、高表现力剧种。它曲调轻婉,富有与江南水乡一脉而成的民间音乐特色。表演的剧目通常以反映农村质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以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者居多,也有部分直接表现对地主阶级的嘲讽,情感多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通常以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的传统曲目《双推磨》《珍珠塔》《秋香送茶》以及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为代表广为传唱。作为太湖的特色剧种之一,锡剧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在上个世纪锡剧发展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其影响力还不断壮大延伸到过江苏北部,安徽,山东等以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主的地区。如此广域的分布,在广泛传播了吴韵文化的同时,也给锡剧本身的语音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锡剧有着丰厚的艺术底蕴,要在新时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就必须获得观众的认可,引起共鸣,而含混的咬字和随意的声调很容易使观众摸不着头脑,由于不理解,听不明白看不懂而疏远锡剧。因此,在传唱表演过程中形成、使用一个较为统一、规范的语音系统是极为重要的。锡剧定名为“锡”,它深深植根于江南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之中。它的语音语调与无锡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锡剧不断追求着“曲高和众继传统,随流不俗创新腔”的发展目标,但是,方言音韵学一直被视为玄学,其研究触及到地方戏曲也才是近十年。锡剧由于它特有的流播和传唱的特点,其音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锡剧最基本的、内部的语音面貌至今也没有人全面地将其展现出来。基础性工作的缺失,对于锡剧的传播发展颇有影响。介于此,本课题以锡剧的舞台语音为研究对象,在锡剧历史形成脉络,传承与创新现状的背景下,从锡剧音系、韵辙两个方面着手,旨在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整理,描写出锡剧舞台语音声韵调和唱词韵辙的大致面貌,探讨锡剧舞台语音主要所受影响及大体风貌,并从声韵调配合关系及同音字表几个方面直观的将其表现出来,完成锡剧舞台语音的基础性展示呈现工作。同时探究锡剧的韵辙情况及其艺术分析,并通过寻找与无锡方言之间的差异,提炼出锡剧舞台语音的一些特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统一规范的语音系统参考,为锡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关键词】:锡剧 舞台语音 无锡话 音系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课题来源7-8
- 二.课题研究材料8-9
- 三.课题研究方法9
- 四.课题研究意义9-11
- 第一章 锡剧概述11-17
- 第一节 锡剧的源流与发展11-12
- 第二节 锡剧的传播继承与创新12-14
- 第三节 锡剧的研究探索情况14-17
- 第二章 锡剧音韵的音系17-45
- 第一节 锡剧的语音系统17-19
- 一.声母(30 个)17-18
- 二.韵母(47 个)18-19
- 三.声调(8 个)19
- 第二节 锡剧舞台语音的音韵特点19-45
- 一.声韵调配合关系表19-31
- 二.锡剧声母、韵母、声调特点及形成原因31-32
- 三.锡剧同音字表32-45
- 第三章 锡剧韵辙45-51
- 第一节 锡剧韵辙概况45-47
- 第二节 锡剧韵辙的艺术分析47-51
- 一.用韵和谐的韵律美47-50
- 二.一韵到底50-51
- 第四章 锡剧音韵的特点51-57
- 第一节 连续变调51-55
- 一. 两字组连读变调情况51-52
- 二. 两字组连调举例52-55
- 第二节 文白异读55-57
- 一. 文白异读高频的特点55
- 二. 韵白中文白异读高频的形成原因55-57
- 结语57-59
- 一. 主要结论与展望57-58
- 二. 课题的不足之处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菡波;;中新派无锡方言单字声调对比[J];才智;2010年31期
2 夏蒇;;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音乐教育——锡剧在常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和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3 黄健;;锡剧顾国英梅派艺术对音乐剧表演的几点启示[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4期
4 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考[J];方言;1984年03期
5 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续考[J];方言;1989年01期
6 翁寿元;无锡(薛典)方言单音词汇释[J];方言;1992年01期
7 张杰;;汉语方言变调系统的能产性与其理论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4年03期
8 杨丽莉;;常州现代锡剧的创作现状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年05期
9 钱浩良;;锡剧艺术调查研究和发展对策[J];江南论坛;2006年07期
10 李祺;;锡剧从农村到大城市[J];江苏地方志;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伟;太湖片吴语音韵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原丽红;中国歌剧与戏曲音乐创演关系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元雅;无锡市区新派方言现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段凯宇;吴语文语转换中语音合成与韵律控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曹晓燕;无锡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荀海燕;江苏方言音韵个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夏蒇;锡剧在常州传承现状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智丹;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D];苏州大学;2007年
7 万丽媛;南昌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9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6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