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词“现在”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时间词“现在”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时间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类,而时间词的研究也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关于汉语的时间词,前人时贤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与阐释。虽然在时间词的归类问题上许多学者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后人对时间词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究。“现在”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时间词,从义类范畴上来看属于“现在”类时间词。本文从历时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现在”一词的演变与发展问题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描述,并从词义衍伸与发展和词汇化两个层面对“现在”一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系统的阐释。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现在”的溯源。根据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的规律,“现在”在最初应该是“现”和“在”二词的并列式非词结构,且在古代文献中“现”同“见”。因此我们首先考察单音节词“现”与“见”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二者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考察了“现”和“见”分别与“在”在语料中共现的状况,包括基于语料基础上“现在”和“见在”首次出现的时间,二者在语义上以及在句子中的语法特征存在什么样的差异等问题。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现在”在佛经中的具体情况。第三部分为“现在”的发展演变。在这个部分中,我们按照朝代划分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朝时期、元明时期和清朝时期六个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述“现(见)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语义及句法上的特征以及其语义和功能不断丰富与扩展的过程。第四部分为“现在”的词汇化过程。该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对“现在”一词从单音节词“现(见)”和“在”如何凝结成一个双音节时间词的问题进行解释与论证,其中主要涉及“今现(见)在”结构中“今”因与已经凝固成表示“现在”义的“现在”重复表义而逐渐脱落这一事实。本文采取描述与论证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语义、句法分布、共现成分等方面来考察“现在”的起源与发展问题。“现在”在初始阶段大量出现于佛经译经当中,是译者为了达到将佛教教义准确地传播给受众的目的而新造的词语。与其他时间词相比,“现在”的出现形式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加之文言脱节,使得“现在”一词在当时的口语中鲜有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现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在 源流 佛经 词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选题意义12
- 1.2 研究对象12-13
- 1.3 相关研究现状13-16
- 1.3.1 时间词 “现在”及其相关时制表达的研究13-15
- 1.3.2 其他 “现在”类时间词的研究15
- 1.3.3 词汇化的研究15-16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6-18
- 1.4.1 研究方法16
- 1.4.2 语料来源16-18
- 第2章 “现(见)在”的来源与空-时语义演变18-33
- 2.1 “见”与 “现”18-25
- 2.1.1 “见”18-22
- 2.1.2 “现”22-25
- 2.2 “见在”与 “现在”25-28
- 2.2.1 “见在”25-27
- 2.2.2 “现在”27-28
- 2.3 佛经对 “现在”的影响28-33
- 2.3.1 佛教教义的传播对 “现在”产生的推动作用29-30
- 2.3.2 “现在”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隐喻30-33
- 第3章 “现(见)在”时空义的历史表现33-44
- 3.1 两汉时期33-34
- 3.2 魏晋南北朝时期34-36
- 3.3 隋唐五代时期36-38
- 3.4 宋朝38-39
- 3.5 元明39-42
- 3.6 清朝42-43
- 3.7 小结43-44
- 第4章 “现在”的词汇化44-50
- 4.1 “现在”词汇化的条件44-46
- 4.1.1 音步的实现44-45
- 4.1.2 线性紧邻性的确定45
- 4.1.3 语义上的改造45-46
- 4.1.4 高频使用46
- 4.2 “现在”的词汇化过程46-50
- 4.2.1 从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投射46-48
- 4.2.2 由特殊时间词扩大为一般时间词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简论“词汇化”[J];黑龙江史志;2008年08期
2 叶莎;;词汇化的隐喻[J];法语学习;2010年04期
3 潘俊婷;;论“干净”的词汇化与反词汇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4期
4 李晓钰;;“多/少+N”结构的词汇化及动因[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0期
5 赵云;;以“可是”为例探讨“可x”词汇化[J];语文学刊;2010年18期
6 解竹;;词汇化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7期
7 应真箭,陈坤明;词汇和概念的影射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年02期
9 丁喜霞;训诂与词汇史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10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现代汉语隐喻簇的认知探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永好;韩中复合词词汇化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2 苑趁趁;从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看《红楼梦》的两个译本[D];郑州大学;2015年
3 田明敏;“甚至”类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刘飞来;“也+X”词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方冠;“恰好”类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天行;两岸对外汉(华)语考试词汇大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7 胡燕;现代汉语“会X”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尹明珠;现代汉语“走X”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崔胜男;现代汉语“偏X”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吴亚云;现代汉语“好X”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00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0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