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德汉篇章中因果关系表达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7:33

  本文关键词:德汉篇章中因果关系表达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因果关系 语言表达 意象图式 隐喻 比较 德语 汉语


【摘要】:因果关系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必然在人的认知层面有所体现。而这种认知上的因果关系又通过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果关系范畴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明了,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此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汉语或者德语中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就德汉因果关系比较而言,还缺乏相关探索。而母语和外语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会对外语学习及教学提供辅助参考。本论文正是在德汉因果关系比较方面做个有益尝试。 认知语言学在承认不同语言具有认知共性和认知差异的同时,还注重研究不同文化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所产生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该特点决定了以它为基础的比较研究将不再局限于语言的浅层结构,而是涉及语言的更深层次。基于此,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意象图式及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德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此外,本论文运用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基于语料库的量性研究,通过研究德汉具体语言应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表达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比较 为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因果关系不仅包括原因与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还包括建立在条件基础上的因果问题。因果关系可分为四类:行为型、事理型、目的型及语用型。其中,前三者属于立足于时间联系意象图式的语义话语关系,后者属于立足于空间联系意象图式的语用话语关系。 本文语料由100篇人民日报(汉语)及100篇世界报(德语)新闻评论构成,并使用了Anno Tool1.0软件对其进行标注和Antconc3.2.4w软件对其进行搜索、加工、归类,进而进行分析。笔者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德语及汉语使用何种语言方式来表达因果关系? 2)德汉因果关系表达方式有何异同?通过对比分析本文依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1)德汉篇章中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有因果标记或无因果标记的语言手段表达出来。根据因果标记的位置可将其分为原因标记和结果标记。根据因果标记的句法分类可将因果标记分为7类(名词、动词、连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无因果标记时,因果关系通过句意、上下文或者其他句法结构表达出来。 2)总体来看,德汉因果关系表达的共同点如下:德国人和中国人在认知上关于因果关系的意象图式相同,即:时间联系意象图式与空间联系意象图式;对因果关系的形成条件(能量流动)认识相同;同时在认知上都受到容器隐喻及其它隐喻表达的影响,因此德汉双方可以以相似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四种因果关系。对德中双方来说,时间联系意象图式都比空间联系意象图式在认知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语义话语关系相较语用话语关系而言,出现的更为频繁。四种因果关系出现的频率高低(事理型行为型目的型语用型)与每一种因果关系与因果关系原型的家族相似性程度高低相一致。因为因果关系的两种意象图式中均有连接点或者连接面,在德汉两种语言中,有因果标记的语言表达成为表达因果关系的主要手段。基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交互经验,连词是所有因果标记中最常用的句法范畴。双方对原因及结果的重视程度相当,因此原因标记和结果标记的数量相近。受主述题结构的影响,无因果标记时,两种语言都可以通过句意、上下文或者句子结构来表达因果关系。 3)总体来看,德汉因果关系表达的不同点如下:时间联系意象图式在德国人认知上产生的影响比中国人的更为明显,空间联系意象图式在中国人的认知上产生的影响比德国人的更为明显,因此德语中行为型、事理型及目的型因果关系比汉语中出现的更为频繁,汉语中语用型因果关系比德语中出现的更为频繁。由于不同的语言特点(德语重形,汉语重意),德语中使用有因果标记的语言表达比汉语更为频繁。无因果标记时,除了句意和上下文这两种手段之外,汉语还可以使用某些句子结构来表达因果关系,如:介词出于、短语结构、指示代词加动词等,德语也可使用某些句子结构,如:短语结构、二分词作说明语、介词aus、动词、第二虚拟式等,可见:德语表达手段比汉语更为丰富;另外本研究建议:将汉语介词出于及德语介词aus列为因果标记范畴。100篇汉语报刊评论中语用型因果关系Ⅰ和Ⅱ均有出现,德语评论中只出现了语用型因果关系Ⅰ。
【关键词】:因果关系 语言表达 意象图式 隐喻 比较 德语 汉语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H33
【目录】:
  • 致谢辞4-5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Inhaltsverzeichnis11-13
  • Darstellungsverzeichnis13-15
  • 1 Einleitung15-22
  • 1.1 Motivation und Fragestellung15-17
  • 1.2 Gegenstandsabgrenzung17-18
  • 1.3 Forschungsstand18-21
  • 1.4 Aufbau der vorliegenden Arbeit21-22
  •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n22-44
  • 2.1 Kausalitat22-33
  • 2.1.1 Der Begriff der Kausalitat22-25
  • 2.1.2 Die Klassifikation der Kausalitat25-33
  • 2.2 Image Schemata,Metapher and Kausaliat33-40
  • 2.2.1 Image Schemata von Lakofr und Johnson33-35
  • 2.2.2 Metapherntheorie von Lakoff und Johnson35-38
  • 2.2.3 Image Schemata,Metapher und Kausalitat38-40
  • 2.3 Korpuslinguistik40-44
  • 2.3.1 Was ist Korpuslingui stik?40-42
  • 2.3.2 Was ist Korpus?42-44
  • 3. Korpus und Methode44-54
  • 3.1 Auswahl des Korpus44-46
  • 3.2 Untersuchungsdesign46-51
  • 3.3 Beispiele fur Annotation51-54
  • 4 Empirische Untersuchung54-84
  • 4.1 Chinesische Ausdrucke der Kausalitat54-67
  • 4.1.1 Globales Bild54-57
  • 4.1.2 Die kausale Relation VOLITIONAL CAUSE57-59
  • 4.1.3 Die kausale Relation NONVOLITIONAL CAUSE59-62
  • 4.1.4 Die kausale Relation PURPOSE62-64
  • 4.1.5 Die kausale Relation PRAGMATIC CLAIM64-67
  • 4.2 Deutsche Ausdrucke der Kausalitat67-78
  • 4.2.1 Globales Bild67-70
  • 4.2.2 Die kausale Relation VOLITIONAL CAUSE70-72
  • 4.2.3 Die kausale Relation NONVOLITIONAL CAUSE72-75
  • 4.2.4 Die kausale Relation PURPOSE75-76
  • 4.2.5 Die kausale Relation PRAMATIC CLAIM76-78
  • 4.3 Gemeinsamkeiten und Unterschiede zwischen d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Ausdrucken der Kausalitat78-84
  • 4.3.1 Gemeinsamkeiten zwischen d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Ausdrucken der Kausalitat78-81
  • 4.3.2 Unterschiede zwischen d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Ausdrucken der Kausalitat81-84
  • 5 Schlusswort84-88
  • Literaturverzeichnis88-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振芳;;归因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2 许文胜;张柏然;;基于英汉名著语料库的因果关系连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3 荣丽华;;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9期



本文编号:80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0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