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结构及推导

发布时间:2017-09-08 00:30

  本文关键词: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结构及推导


  更多相关文章: 指宾状语句 状态形容词 补语小句 句法标记


【摘要】:本文在对有关指宾状语句的现有分析模式进行评述之后提出:指宾状语句是一个"主谓词+补语小句"结构,谓语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补语小句表示终点结果,二者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事件。状态形容词与宾语共处于补语小句中,二者之间存在一个隐性谓词。汉语指宾状语句中的状态形容词可以较为自由地移位,而英语和德语指宾状语句中的状态形容词则受到严格的句法限制。这种假设可以对以往指宾状语句研究中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
【关键词】指宾状语句 状态形容词 补语小句 句法标记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引言指宾状语句指的是某一状态形容词占据状语位置,但在语义上却指向宾语,或者说,与宾语关系密切,呈现一种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错配的格局。近年来,这一现象在汉语学界讨论颇多(王立弟、顾阳2000;卢建2003;张国宪2005;李劲荣2007;陶媛2009;熊仲儒2013)。学者们对该现象的句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陶媛;;谓词性指元状语的句法制约条件[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2 张世才;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与在句中的位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沈阳;Rint Sybesma;;作格动词的性质和作格结构的构造[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3期

4 张国宪;;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5 李劲荣;;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J];中国语文;2007年04期

6 黄正德;;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7年04期

7 卢建;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J];语言研究;2003年01期

8 熊仲儒;;指宾状语句的句法分析[J];现代外语;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家法;;合并次序和附加语结构的类型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姚小烈;;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琪;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邱春安;;生成语法的生物语言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薇;;现代英语语法中虚拟式的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桂珍;罗宁霞;陈香;;A Brief Study of Concord in Englis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曾贤模;;A Discuss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English Aspect[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美玲;;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宪臣;;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的语义分析——兼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姗姗;基于东华大学英语语料库插入语对比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慧;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孙广宗;英汉物移动词对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石定栩;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3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潘海华;韩景泉;;虚词there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1期

5 石定栩;;关于“有标记”的歧解[J];当代语言学;2006年01期

6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7 张国宪;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习;1988年04期

8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9 张国宪;谓词状语语义指向浅说[J];汉语学习;1991年02期

10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补议——对读者意见的回复[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伯江;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s,

本文编号:810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10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1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