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湖南安仁方言语气词研究及其语料库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09 12:30

  本文关键词:湖南安仁方言语气词研究及其语料库建设


  更多相关文章: 安仁方言 语气词 事态语气词 情态语气词 疑问语气词 多媒体语料库


【摘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江西填湖广”的历史事实使得安仁话既具备赣方言的某些特点,又有着湘方言的一些影子。但相比于其它方言来说安仁方言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语法,不仅研究的时间短、人员少,而且研究的内容也不系统。《安仁民俗·方言》将安仁方言划分为四个区,即城关区、龙市区、渡口区和关王区,其中城关区包括城关、清溪、安平、承平、龙海、牌楼等乡镇。本文以安平话为考察对象,以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从形式与意义两方面着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安仁方言语气词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且利用声飞、ELAN等软件全面调查、保存了一批真实而又生动的文本与音频、视频可逐句对照的方言语料,建立了安仁方言语气词多媒体语料库,旨在为安仁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更充分的语料和事实。标注转概写后的安仁方言语音、视频材料能给方言语音识别、计算机方言自动分词、词性标注、人机方言对话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绪论。主要介绍安仁县的人文地理况、语气词及安仁方言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语料来源,并且总结了安仁方言语气词的语气类别及适用句类。2.事态语气词。事态语气词是事态主要的语法标志,它反映的是小句时间方面的情态,属于句子平面,也是广义的体范畴。本章主要介绍了安仁方言中的三个事态语气词“咯[ke?]”、“哒1[ta?]”和“TL[t??]”的用法。3.情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是主要的情态语气标志,它反映的是句子的情态类别,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意志等等,属于认识的范畴。情态语气词受句法结构的约束不大。本章主要介绍了安仁方言中常用的10个情态语气词“Up[l??]”、“唧[?i?]”、“啊[??]”、“U;[l??]”、“U&[s??]”、“P2[??]”、“哒2[ta?]”“着[?a?]”、“看[k???]”以及“P1[ta?]”的用法。举例论述了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意义和功能4疑问语气词。并不是所有处于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都是疑问语气词,只有那些自身负载疑问信息的,本身具有表疑功能的语气词才能归为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有时也能传达主观情态。本章主要介绍了安仁方言中的五个疑问语气词“啊[??]”、“哈[x??]”、“□[x?]”“噻[s??]”及曼[m??]。5语气词的系统研究。这一章主要归纳研究了安仁方言语气词的语气类别、对应句类及语气词的连用现象。相比其他方言而言,语气词的连用形式不算灵活。连用多为两个词的连用,三个词连用的很少。两个词连用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约束条件。本章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了安仁方言中语气词的连用情况。6安仁方言多媒体语料库的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方言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及本文语料库建设所采用的工具。随后还附上了句子和语篇等资料。
【关键词】:安仁方言 语气词 事态语气词 情态语气词 疑问语气词 多媒体语料库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凡例9-12
  • 1 绪论12-22
  • 1.1 安仁县的人文地理概况12-13
  • 1.2 语气词研究现状和安仁方言研究概况13-15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15-16
  • 1.4 语料来源和发音合作人16-18
  • 1.5 安仁方言声韵调系统18-22
  • 2 事态语气词22-31
  • 2.1 哒1[ta~o]22-26
  • 2.2 咯[ke~o]26-29
  • 2.3 TL[t?~o]29-31
  • 3 情态语气词31-58
  • 3.1 Up[l?~o]31-35
  • 3.2 唧[?i~o]35-37
  • 3.3 啊1[?~o]37-41
  • 3.4 U;[l?~o]41-46
  • 3.5 U&[s?~o]46-49
  • 3.6 P2[?~o]49-51
  • 3.7 看[k??~o]51-54
  • 3.8 着[?a~o]54-55
  • 3.9 哒2[ta~o]55-56
  • 3.10 P1[?i?~o]56-58
  • 4 疑问语气词58-68
  • 4.1 啊_2[?~o]58-61
  • 4.2 □[x?~o]61-63
  • 4.3 哈[xa~o]63-64
  • 4.4 噻[s?~o]64-66
  • 4.5 曼[m?~o]66-68
  • 5 安仁方言语气词的系统68-79
  • 5.1 语气词的语气类别及适用句类68-74
  • 5.2 语气词的连用74-79
  • 6 安仁方言语气词多媒体语料库的建设79-121
  • 6.1 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79-80
  • 6.2 软件介绍80-81
  • 6.3 多媒体语料库的建设81-83
  • 6.4 句子转写83-116
  • 6.5 语篇转写116-121
  • 结语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6
  • 致谢12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胡利华;;安徽亳州方言中的“得”简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方言BA式形容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余舟;;汉英“吃”所构成的词语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陈晓燕;;被字句中“被”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仝晓琳;;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杜莹;;《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副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9 孟瑞玲;;论“的”的语法属性[A];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中[C];2015年

10 钟梅;;“他”作为虚指代词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限制性[A];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下[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0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20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