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先秦“适往词”句法差异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7-09-10 22:26

  本文关键词:先秦“适往词”句法差异的原因


  更多相关文章: 适往词 处所论元 异质性


【摘要】:根据处所论元的句法实现形式,先秦"适往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必须实现为直接宾语,相当于及物动词;一类则为语境隐含或实现为介词宾语,相当于不及物动词。"适往词"的内部句法差异不能归因于语义,而是因为来源和层次上的不同。异质性导致了"适往词"系统的复杂和句法上的差异。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适往词 处所论元 异质性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C740123)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1JYTY103)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本文所说的“适往词”主要包括“至”“往”“赴”“逝”“之”“徂”“适”“如”,它们之间可以互训:《尔雅》“赴,至也”;《广雅》“之,适也,往也”;“往,之也,至也”;“逝,往也”;“如,往也”;“徂,往也”。这些动词是同义词,但根据它们的句法表现却应分为两类:“之”类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华建光;;位移动词“至、往”的及物化过程和机制[J];语言科学;2010年02期

2 方文一;“如、适、之、徂、逝、往”的几个问题[J];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02期

3 王月婷;;古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读问题研究[J];语言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毕秀洁;;《诗经》“到达”义动词说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伟丽;“去”从离义到往义演变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6年

2 毕秀洁;《诗经》“到达”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吕海霞;汉语“适往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张乐成;《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平权;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2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4期

3 仇伟;;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语构式的认知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胡敕瑞;;“去”之“往/至”义的产生过程[J];中国语文;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锡铭;;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英虚汉实”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唐路一;;翻译的异质性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状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6期

3 高蕾;马年话“马”——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之管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刘力坚;复合词造词材料的语素化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任小娟;;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异质性及其对中西跨文化交往的影响[J];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6 赵小麒;;文本陈述中的引语异质性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3期

7 王金安;;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对比语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的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刘春卉;;非度量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卢丽萍;郑银芳;;英汉习语的隐喻特征对比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朝霞;田野;;思维模式差异与汉英语言异质性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和友;;汉语疑问词句法差异的形态动因——对豫北方言方式、原因疑问词的考察[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闽关系[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3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鞠玉梅;;中西修辞学传统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广瑜;;“三一”理论之体系观——浅析王希杰先生修辞学理论之精髓[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衍妮;;谈新词语中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如雄 龙占举   ;镇远深山密林惊现“天书”[N];贵州日报;2005年

2 顾建平;吴语与吴歌[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高玉侠 本报记者 王敏娜;别让满语文成天书[N];辽宁日报;2010年

4 于波;拯救满语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郭伟川;《保训》主旨与“中”字释读[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5 邱峰;《南齐书》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露;先秦典籍里的几组同义词[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吕海霞;汉语“适往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赵旭;现代汉语处所宾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杨芳芳;汉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图形—背景理论阐述[D];中南大学;2012年

5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李晓艳;中韩移动动词带处所宾语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孙笑怡;人际意义整合模式及新闻的语类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王蕾;今文《尚书》自然语言逻辑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吴珊;汉英法“的”“of”“de”的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0 卢莉;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27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27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