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关键词:修辞学: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修辞学 语言学 教育研究 教育话语 研究视角
【摘要】:20世纪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语言哲学时代,"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修辞学转向"等等都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特殊气场。教育学界对前两个转向并不陌生,但对"修辞学转向"的认知与讨论并不多见。本文对修辞学是什么、为何要进行(当代)修辞学研究、以及如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修辞学视角等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引介修辞学的视角,以引起学界的关注与研究。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修辞学 语言学 教育研究 教育话语 研究视角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Rhetoric可译作修辞、修辞学。其历史由来已久,与古希腊城邦民主生活、人们维护自己的权利紧密相关。但因“希腊三哲”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修辞被蒙上了一袭尘埃,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之后,修辞学一直担负着为自己正名的重任。迈入20世纪之后,尼采喊出“真理就是隐喻”的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兆永;;苦难记忆的文化修辞意象诗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2 吕晶晶;;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修辞重构——第一届“中西修辞论坛”述评[J];修辞学习;2007年04期
3 吴康宁;;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4 李艳芳;;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博玫;;“日常叙事”审美与《紫罗兰》表述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李利敏;;试论高尔吉亚的政治修辞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昕;;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华商标;2009年02期
6 江守义;;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毕青;;从格雷马斯叙事学视角解读《三次奇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甄新生;王丹;;在设计领域中的符号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夏磊;岳伟;;中国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于敏;;从伯克的认同说看耽美小说的流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沈奕斐;;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张志忠;;现代汉语诗学的寻绎和建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述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鲁忠慧;;对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现实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湘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媒体沟通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伟伟;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芳;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及产品支撑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远冰;韦汉;;隐喻投射的批评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3 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4 邓丽君,荣晶;批判语言学中的隐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盈盈;张悦;;中外修辞学研究小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S2期
2 陈光添;;现代修辞学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之比较[J];文学教育(上);2008年05期
3 高万云;王力的修辞学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孙华;谈谈修辞学的服务功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宇文;;《黎运汉修辞·语体·风格论文选》出版[J];修辞学习;2006年03期
6 宗廷虎;;用生命之火点燃中国修辞学的繁荣——纪念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伍铁平;;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学[J];外语研究;1986年01期
8 杨跃珍;;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与伯克修辞学研究对比[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王军伟;;霍布斯的修辞学方法与公民哲学理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李名方;;略论修辞学的科学化——兼评王希杰修辞思想[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杰;;评说所谓“修辞学革命”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学说、学派和学会——关于江苏修辞学的对话[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3 钟玖英;;谈修辞学“困境论”之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4 胡世雄;;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5 王希杰;;序[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傅云云;;修辞学简述[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7 王希杰;李名方;;关于得体修辞学的通信[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许浩;唐雪凝;;继往开来的《汉语修辞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郑荣馨;;重视原创——王希杰学术研究的特色[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希杰;何伟棠;郑荣馨;胡开兰;钟玖英;;三一修辞学与三一语言学[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钱定平;“创新链”中的“冷角落”[N];文汇报;2009年
2 龙圣明;明星也要加强中文修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4 桂晓风;让我们的母语更加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茜;[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杨晓静;唐钺《修辞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陈忱;科普文章中的隐喻[D];同济大学;2005年
4 吴继凤;布斯叙事修辞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董秀枝;从西方修辞学角度重新解读韩非子的修辞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郎佳;谈换喻对隐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璐;灾难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慧香;《修辞学发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9 刘庆伟;《修辞学通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房娜;《庄子》寓言的认知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2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