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名词做状语的韵律句法分析
本文关键词:普通名词做状语的韵律句法分析
【摘要】:文章运用当代形式句法学的格位理论、轻动词理论以及汉语韵律句法学理论证明:一、做状语的名词需要由介词授予格位,否则便违反"格过滤规则"。名词做状语实际是介词"无音化"的结果,介词虽然无声无形却以"空位"形式存在并发挥着句法作用;二、介词"无音化"的原因是由于介词属于轻动词,其句法功能强而语义内容虚,可以以隐形的形式存在;三、就汉语而言,轻动词介词的"无音化"要受到韵律的制约,韵律上合偶以造成韵律词的要求促发了轻动词的"无音化"。韵律的作用因语体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语言大学;
【关键词】: 名词状语 无音化 格位 轻动词 韵律合偶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0引言本文的普通名词做状语指的是现代汉语中非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在修饰动词时直接做状语,即不加状语标记词“地”、不借助介词构成介宾短语的现象,数量短语(如“一步一步”)和比况短语(如“箭也似的”)修饰动词的情况不包含在内。名词做状语虽然不是名词的典型用法,[18],[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迪容;名词状语初探[J];汉语学习;1987年06期
2 韦彩珍;;汉壮语名词状语差异性及其翻译[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3 喻芳葵;普通名词能否作状语[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4 王文盛;;英语名词用作状语[J];山东外语教学;1987年03期
5 汤廷池;;“原则及参数”与英华对比分析(续一)[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3期
6 李晋荃;试谈非时地名词充当状语[J];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7 陈分亭;英语名奮或名奮奮}D做状语[J];外国语文教学;1982年01期
8 苏颖;;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衰微[J];语文研究;2011年04期
9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10 冯胜利;“写毛笔”与韵律促发的动词并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晁瑞;;ABB状态词构式的结构整合与意义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刘向东;;汉语词类划分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希文;;以计算语言学为背景看语法问题[J];国外语言学;1989年03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古汉语研究;1999年04期
4 孙良明;古籍译注表现语义关系的古代范例——汉代注释书释义方法探索之三[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03期
5 何乐士;《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与《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何乐士;《左传》《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任学良;先秦言文并不一致论——古书中口语和文言同时并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8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9 易绵竹;从计算语言学角度看语义角色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0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珊珊;《史记》名词作状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庆;;轻动词理论与汉语相关问题研究[J];长江学术;2008年01期
2 施健;王华;;轻动词假设及其应用价值[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封世文;杨亦鸣;;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2期
4 张文程;;轻动词理论的起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年01期
5 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6 朱秀兰;李巧兰;;从轻动词理论角度看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J];兰州学刊;2007年08期
7 刘贤俊;;句法命名中的轻动词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2期
8 解正明;;轻动词假说与词典释义[J];辞书研究;2008年04期
9 吴丽英;;领主属宾句的轻动词集合并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韩巍峰;梅德明;;轻动词结构的主题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晓红;现代汉语形宾结构多维探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珍;轻动词视野下的《世说新语》动宾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杨;汉语“得”字结果式的句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3 何熙;“得”字句的最简方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朱行帆;汉语“主语—不及物动词—宾语”结构的轻动词句法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玲;汉语中动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6 侯坤;生成语法框架下“V+给”结构中“给”字的句法地位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何维;汉语提升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8 卜立;“吃+X+饭”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建慧;最简方案下汉语动结结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苏婧;《左传》体词性成分在谓语位置上的句法表现[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7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5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