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理论视域下的汉语新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9:35
本文关键词:涌现理论视域下的汉语新词研究
【摘要】:涌现理论是复杂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语言行为是主体与复杂环境互动的结果。从涌现理论视角来看,新词就是主体与复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作为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尤其新词,最早感知社会的变化,涌现于社会变化与发展,涌现于技术的开发与变化,涌现于经济的变革与革新以及其他领域的变革。也同样可在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2013)中找到新词的涌现。在这三份报告中每年发布的年度新词均超过500个,这引起我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新词的分类、特点、构词方式、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过分析,而对新词的涌现方式及新词的本质研究颇少,再者,并没有从涌现理论的视角对新词进行过研究与分析。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从涌现理论视角,汉语新词在复杂环境中是怎样涌现出来的?2.汉语新词的本质是什么?本文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涌现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2013)三本书中的1678个汉语新词语,每本书中附有光盘,光盘中列出汉语新词语表,每条新词语列出新词释义、例句、出现频次及文本数。作者对汉语新词的涌现方式首先进行分析,主要有三种涌现方式:社会涌现、科技涌现和经济涌现。其中许多新词涌现于社会热点事件、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许多新经济政策。本文还探索了报告列表中新词的本质。本研究中汉语新词具有整体性,不可预测性,不可还原性和新颖性。第一,汉语新词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整体性质,不可进一步细化,细化后意义不成立。例如:“低头族”指经常低头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人,其意义具有整体性,我们不可把“低头”和“族”分开,不是低着头的民族之义。不可预测性是汉语新词的第二个本质,因为我们不能完全预测新词的数量、新词的意义及新词的形式。第三,汉语新词具有不可还原性,即新词的意义除具有整体性外不能通过其组成部分进行还原。譬如:“火箭蛋”指鸡蛋价格的上涨速度如火箭般迅速,这种“戏谑”的说法一旦被分开为“火箭”和“蛋”,便不可释义。新颖性是汉语新词的最后一个本质,从共时层面看,新涌现出来的词语具有现存词语所不具有的性质;从历时角度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新词不断涌现,也可能产生新的结构,从而形成具有新颖性的词语。最后是本文结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文主要发现,从已研究过的三种新词涌现方式中阐述其三个来源,即社会来源、科技来源,以及经济来源。最后一个不可还原性具有语言的独特性,虽然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还原,但有些是不能打碎后还原的。二是研究不足,首先本研究中的部分数据,如政治涌现或其他领域涌现的新词,没有被归纳入三种涌现方式中,这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本文中汉语新词的四种特性仅指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的三本书中的汉语新词本质,有待于其他领域汉语或英语新词研究和验证。
【关键词】:涌现理论 汉语新词 涌现方式 新词本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2
- 1.1 Research background8-9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9-10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0-1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2-23
- 2.1 The definition of neologisms12-13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neologisms abroad13-15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neologisms at home15-17
- 2.4 Theoretical basis17-23
- 2.4.1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tism17-19
- 2.4.2 Emergentism in applied linguistics19-23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Design23-26
- 3.1 Research object23
- 3.2 Research questions23-24
- 3.3 The sources of data24
- 3.4 Research procedures24-26
- Chapter Four Ways of Emergence of Neologisms26-35
- 4.1 Social emergence26-29
- 4.2 Technological emergence29-32
- 4.3 Economic emergence32-35
- Chapter Five The Nature of Chinese Neologisms35-49
- 5.1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neologisms35-36
- 5.2 The nature of Chinese neologisms36-49
- 5.2.1 Globality37-40
- 5.2.2 Unpredictability40-43
- 5.2.3 Non-restorability43-46
- 5.2.4 Novelty46-49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9-51
- 6.1 Major findings49-50
- 6.2 Limitations50-51
- References51-54
- Acknowledgements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佳;;试析涌现理论及其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王士元;;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周永惠;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王德春;;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3期
6 高永伟;近20年英语国家对新词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1期
7 王铁昆;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年04期
8 陈章太;;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的重大成果[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1期
9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868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6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