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工具宾语超动词构式的动态整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工具宾语超动词构式的动态整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构式语法 工具宾语句 动词 词汇与句法接口 整合
【摘要】:动词与其最基本最常用题元配置组成的构式为动词本原构式,它可以作为组分参与超动词构式。动词本原构式参与工具宾语超动词构式,两构式互动整合,具体涉及准入、选择、压制与结果。这4个阶段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整合过程研究发现,后构式对前构式有自上而下的统制,而后构式承继句的题元内容则受到前构式自下而上的规约。由于英汉语有较大差异,本个案研究对基于英语提出的认知构式语法有补充和完善作用。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关键词】: 认知构式语法 工具宾语句 动词 词汇与句法接口 整合
【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单宾语句对比研究: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12JCWW24YB)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汉语工具宾语句的题元特殊,很多学者都专文或在著作中专章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早期的研究专注于工具宾语的区别性特征及其范围的确定,但都只限于静态描述。之后有学者基于生成语法从句法学的角度探讨工具作为旁格成分实现为核心论元的动态过程,也有学者在认知视角下分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谭景春;材料宾语和工具宾语[J];汉语学习;1995年06期
2 朱怀;;工具宾语句的语义结构及论元表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临定;;宾语使用情况考察[J];语文研究;1983年02期
4 任鹰;;动词词义在结构中的游移与实现——兼议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J];中国语文;2007年05期
5 朱怀;;现代汉语工具宾语句的概念整合[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6 张建理;;论动词本原构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献初;“动作+处所”式动词的构成因素——兼及动宾式双音词的能产趋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建;谢晓明;;近二十年现代汉语动宾问题研究述评[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黄华新;邵健;;汉语动宾谓语句的形式刻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魏红;;汉语常用动词的带宾能力考察[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5 杨海明;“VO+N”与语义、结构的兼容与冲突——汉语动宾组合带宾语结构中的语义问题[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6 范晓;;关于汉语宾语问题的思考——纪念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五十周年[J];汉语学习;2006年03期
7 朱军;盛新华;;“动宾结构带宾语”格式成因探究[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8 谢晓明;乔东蕊;;工具宾语的鉴定模式及其典型性[J];汉语学习;2009年02期
9 徐靖;;“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10 李桂梅;;领格宾语构式“VN的O”探析[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芳;;汉语句子中宾语位置历时演变[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汪梦翔;对象格语义范畴及其相关语法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淑美;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许丹;HSK大纲中的动宾组合带宾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金凤;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汉语句子语义知识库构建研究[D];鲁东大学;2009年
4 周明海;核心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D];鲁东大学;2011年
5 闫真;现代汉语“一V再V”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崔少娟;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仇旭;现代汉语“副名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峡;英汉给予概念与给予句的生成与扩展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钱晨Z,
本文编号:873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7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