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言生态环境视野下的民族凝聚力

发布时间:2017-09-20 08:33

  本文关键词:语言生态环境视野下的民族凝聚力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凝聚力 语言生态环境 民族团结


【摘要】:民族凝聚力增强对民族团结、民族和谐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的标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厘清语言生态环境与民族凝聚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规避语言生态环境失衡对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后果。文章从提高文化软实力,树立民族自信;加速汉语国际化进程,发挥语言传播作用;重视保护民族语言,增进民族团结;巩固汉语的国语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探索语言生态环境视野下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路径。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 语言生态环境 民族团结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语言对增强和谐社会民族凝聚力起决定性作用。一旦语言生态出现不平衡发展态势,就会影响各民族团结。某个民族的语言正在消失,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少数民族成员将感到无所适从,这不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民族团结,甚至会引起民族纷争、民族分裂。语言生态环境的失衡将导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绍斌;论民族凝聚力与传统文化[J];船山学刊;1999年01期

2 李素华;;从波族语的消失看中国濒危语——满族语的保护[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年01期

3 张淳;;语言权与英语国家语言政策的多元化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田旭明;沈其新;;文化强国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视角下的分析[J];理论导刊;2012年04期

5 沈其新;田旭明;;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J];理论探讨;2010年02期

6 蒙元耀;;论民族语言文字平等与民族团结[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7 罗大文;;民族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8 张立军;;文化核心与民族认同的思辩——兼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刘启珍;;语言和谐: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枢纽[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王浩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认同性整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沈素珍;毛泽东对党的宗旨的贡献——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4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黄宇;;论列宁主义党内民主观的中共早期实践及现实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6 张立丽;古小丹;;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赛依丁;;运用《资本论》理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江立成;魏婷;;简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探索谈起[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胡昂;;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与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钟哲明;;培育民族精神是搞民族主义吗?[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郁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9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会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金薇;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伟;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2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黄力之;;“以人为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J];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07期

5 唐海琴;;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的语言保护工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6 李远龙;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沈其新;邓学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6期

10 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宾;;明清时期陕南移民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陆小玲;;论音乐表演中的文本解释与创作自由[J];中国音乐学;2006年02期

3 吴小平;;走进考古地理学——读《长江下游考古地理》[J];考古;2006年07期

4 李晋玲;刘人境;汪应洛;;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本栏启事[J];故事世界;2007年05期

6 鸿宣;;都市候鸟的天堂——天香园[J];老友;2007年12期

7 马斌凤;李维青;杨利;;生态环境与市民心理调适的状况分析——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谢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刍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万伯翱;;白首不坠青云志——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J];海内与海外;2009年01期

10 赵发忠;;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问题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淑英;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初探[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孙小霞;胡祥青;冯晓晖;刘辉文;;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的变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6 陈志斌;;现金流内部控制:生态环境视角与风险防范导向[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李宗领;;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创新模式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李运海;;铁路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是环境保护[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许景峰;丁小中;;走出建筑设计中节能与生态的误区[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毕宝德;;城乡土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建设[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燕;北京金融生态为何没有拿到高分[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2 张旭东;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四方面内容[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谢龙智 赵琳 刘圆圆;追求人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N];贵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智;央行致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N];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郝晓明 余佩函;迈过水电的生态“门槛”[N];凉山日报(汉);2005年

6 伍旭川;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N];上海证券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全四清 牛卫国 白洁;弱势金融地位掣肘中部崛起[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毕美家;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巢湖生态环境[N];安徽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云辉;玛纳斯大力改善塔西河谷生态环境[N];昌吉日报;2007年

10 石家义 杨安丽 本报记者 李枝宏;优化生态环境 书写和谐大连[N];大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7 张明;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8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林金堂;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许熙巍;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王军;铜陵相思河流域采矿活动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汪瀚;合肥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林茂昌;基于RS和GIS的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立新;基于RS与GIS的天山北麓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杨孝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鲁迪;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补偿[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87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87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6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