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第二语言的路径:“言语—语言—言语”
本文关键词:掌握第二语言的路径:“言语—语言—言语”
【摘要】:文章分析成人和儿童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掌握过程中的规律及路径,阐述语言和言语过程和作用,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问题。把语言知识和第二语言技能的获得规律加以区分,揭示"言语—语言—言语"的技能获取路径问题。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言语 语言 技能 路径
【基金】: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国际推广策略与教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TJZ07-2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9
【正文快照】: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和二者的关系,是语言学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第二语言教学至今仍值得引以重视的理论问题之一。随着语言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对发掘成人第二语言习得潜力的重视,语言和言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摆位和规律性的认识,越来越显现出十分重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惠芳;;跨文化背景下看商标命名的信息诉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 胡密密,金成星;英语修辞中的逻辑矛盾及美感效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冯奇;冯军;;翻译中的语义筛选机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丽霞;;汉语VO三字格熟语结构语义特点及修辞功能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5 张涓;英语专业基础阅读课与短期强化培训阅读课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敬慈;;大学生英语写作语句错误原因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郑家钦;;浅议文化融入英语词汇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8 袁燕华;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批评之批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贾冠杰,向明友;论CCELD的微观结构[J];辞书研究;1999年03期
10 冯丁妮;;信息处理与过渡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李丽;;中英“作者简介”语言比较[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薛朝凤;法制新闻话语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王海;娱乐新闻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曹火群;题元角色: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林玫;意义、词典与词典释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周琳娜;清代新词新义位发展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亮;语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永霞;基于文献计量学对第四次翻译高潮中文学译者影响力的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4 黄莉;彝族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法错误分析[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丽;基于顺应理论的高职学生语用失误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毅;汉语作为二语的心理词汇教学研究及教学建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刘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字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卫寒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海燕;试论英语辞格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新华;;第二语言习得的最小单位——结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1期
2 滕红;;谈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感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0期
3 高霞;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张晶;;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4期
5 斯琴;赵智芸;;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J];前沿;2006年03期
6 杨翼;李绍林;郭颖雯;田清源;;建立汉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的基本设想[J];汉语学习;2006年03期
7 朱之红;;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郝广伟;杨连瑞;赖艳;;国外二语习得关键期研究的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王燕;;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杨冬莲;;认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浅议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国辉;;认知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功能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铁民;;我所理解的修辞原则[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 李军;薛秋宁;;语际语用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尹春梅;;汉英主谓基本特征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熙宗;霍四通;;语体与语言规范化[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开荣;;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意识差异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余冠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发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钟进文 卓小清;新时期高校民族语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闵子;韩汉空间维度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李航;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冬梅;输出的注意功能促进语言形式习得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周英梅;元认知对第二语言习得作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英俊;留学生习得汉语紧缩句式的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于春波;影响第二语言语音获得年龄因素的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宁;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邹华丽;外国留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迎春;关于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陶桂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传燕;透明度对中高级水平韩国学习者理解汉语惯用语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刘兆静;约束原则与汉语反身代词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00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0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