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实证研究
【摘要】: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持续了两千多年。在西方修辞学界,隐喻起初被认为是人类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随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相继提出了许多隐喻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从那时起,隐喻研究从认知角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隐喻在人类语言和行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隐喻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等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隐喻能力的发展趋势,对儿童进行隐喻能力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关于儿童隐喻能力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国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研究鲜有存在,尤其是将概念隐喻与其他隐喻类别进行对比研究以及概念隐喻理论项下三种概念隐喻类型之间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旨在调查汉语学龄前儿童(3至6岁)的隐喻能力现状。作者从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了123名儿童(63女,60男)作为研究被试。研究由两项任务组成:图片配对部分和句子理解部分。所有被试材料均选自前人研究和权威网站中列举的经典图片和例句,并以儿童语言将其进行修改,使之易于被试理解。作为一项实证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1).汉语学龄前儿童在早期可表现出一定的隐喻能力。2).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儿童隐喻能力的重要因素。3).儿童隐喻能力因不同隐喻类别而异。本研究将收集的数据通过评分标准转换后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研究假设而提出的五个具体研究问题得到逐一讨论并解答。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隐喻能力可在中国学龄前儿童的早期出现。该研究中被试组最小年龄为三岁,由此可推断出三岁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隐喻能力。2).年龄是影响儿童隐喻能力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儿童隐喻能力表现越突出,即儿童隐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3).性别因素未对儿童隐喻能力产生重大影响。4).儿童隐喻能力是否因不同隐喻类别而异取决于对“隐喻类别”的界定:当概念隐喻与形态隐喻相比较时,此不同隐喻类别可对儿童隐喻能力结果造成显著差异;而对概念隐喻理论项下三种不同概念隐喻类别进行比较研究时,此不同概念隐喻类别未对儿童隐喻能力结果造成显著差异。基于上述分析与讨论,本文对汉语学前儿童隐喻能力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本文通过对汉语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学前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研究贡献了微薄之力。此外,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佐证:隐喻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能力 汉语学龄前儿童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Research Hypothesis13-14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30
- 2.1 Evolution of Different Views on Metaphor15-18
- 2.1.1 The traditional views15-17
- 2.1.1.1 Comparison theory16
- 2.1.1.2 Substitution theory16
- 2.1.1.3 Interaction theory16-17
- 2.1.2 The cognitive view--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17-18
- 2.2 Definition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18-20
- 2.2.1 Definitions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18-19
- 2.2.2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used in this thesis19-20
- 2.3 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Children’s Metaphoric Competence20-26
-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children’s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West20-24
-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children’s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China24-26
-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26-27
- 2.5 Typ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27-30
-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30-37
- 3.1 Research Questions30
- 3.2 Participants30-31
- 3.3 Materials31-33
- 3.4 Procedures33-35
- 3.4.1 Procedure for the Picture Matching Part33-34
- 3.4.2 Procedure for the Sentence Comprehension Part34-35
- 3.5 Data Collection and Coding35-37
-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s37-58
- 4.1 Results of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in the Picture Matching Part37-44
- 4.1.1 Age-related Findings37-41
- 4.1.2 Gender-related Findings41-43
- 4.1.3 Type-related Findings43-44
- 4.2 Results of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in the Sentence Comprehension Part44-49
- 4.2.1 Age-related Findings45-46
- 4.2.2 Gender-related Findings46-47
- 4.2.3 Type-related Findings47-49
- 4.3 Discussions49-56
- 4.3.1 Discussion based on Age-related findings49-52
- 4.3.1.1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First Research Question49-50
- 4.3.1.2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Third Research Question50-52
- 4.3.2 Discussion based on Gender-related findings (the Fourth Research Question)52-53
- 4.3.3 Discussion based on Type-related findings53-56
- 4.3.3.1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Second Research Question53-55
- 4.3.3.2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Fifth Research Question55-56
- 4.4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metaphoric competence56-58
- Chapter 5 Conclusion58-61
- 5.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58
- 5.2 Implication of the study58-60
- 5.3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60-61
- References61-65
- Appendix A65-66
- Appendix B概念隐喻理解测试题66-67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7-68
- Acknowledgement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靖平;;从认知角度看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琰;;隐喻能力与构式传承[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石磊;刘振前;;隐喻能力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朱振英;胡爱华;;浅析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4期
5 袁凤识;许保芳;王立非;;再论隐喻能力的定义[J];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6 周榕;儿童时间隐喻能力发展趋势初探[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7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夏丽云;;隐喻能力、概念流利与二语习得——一项对中国学生二语概念体系的调查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08期
9 熊锟;;论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吴丽丹;;外语隐喻能力培养新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萍;;隐喻智力理论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泰铉;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隐喻教学对外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陈姣;中学生隐喻能力与写作水平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超;中国学龄前儿童隐喻能力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岳凤霞;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许力珩;隐喻能力培养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张靖;中国学前儿童隐喻能力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王瑾;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赵茜;接受式隐喻能力与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D];西南大学;2008年
9 苏芳;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D];苏州大学;2001年
10 史丽艳;隐喻能力与交际能力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20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2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