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表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发布时间:2017-09-26 07:37

  本文关键词:心理表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表征结构 话语表征理论 溯因推理 深层回指 知识表征


【摘要】:话语表征结构是话语表征理论的灵魂,是对回指进行有效消解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的话语表征结构并不能对交际中普遍存在的深层回指问题进行有效消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的话语表征结构并未给予世界的表征以应有的地位。可以说,溯因推理是将世界知识表征引入到话语表征结构中,并使话语隐性衔接在受话者心智中的表征得以充分刻画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是解决话语表征理论深层回指无效问题的关键。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
【关键词】话语表征结构 话语表征理论 溯因推理 深层回指 知识表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深层回指的语篇表述理论消解失效问题及其解决研究”(11BYY113)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以康普(1981)[1]为代表的话语表征理论将话语表征结构(简称DRS)作为一个心智表达式引入到模型中来,并借此成功地解释了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E-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为抽象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元语言,使语言研究走出了用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俞洪亮;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语篇回指的心理表征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徐盛桓;“预设”新论[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3 王军;高明强;;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4 夏年喜;;从DRT到SDRT——动态语义理论的新发展[J];哲学动态;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启迪;邵伟德;胡建华;;体育教学生成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2 佟福奇;;试析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张严秋;;语用视角中的预设投射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4 徐筠;预设研究的框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Z1期

5 靳丹宁;;预设与英文求职信写作[J];大家;2011年15期

6 刘光婷;;论《非诚勿扰》对白中的语用预设[J];电影文学;2011年03期

7 刘国辉;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量的动态变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向士旭;;语用预设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及其认知策略[J];飞天;2011年18期

9 高芸;;SDRT中的真实修辞关系[J];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10 高芸;;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美珍;;幽默的预设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4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5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婷;英语动词语义中预设问题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单军锋;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连贯研究及对读前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亚楠;从信息共知性角度看语用预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颖;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郭彭冰;现代汉语予夺不明义双及物结构歧义现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仪婷;广告预设的语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婷婷;网络词语造词法及语用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宋佳;基于统计的汉英篇章回指对比及互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钧捷;预设现象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旭;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2 王军;论语言语境对回指的限定作用[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3 王军;汉英间接回指形式对比初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6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俞洪亮;英语动词时态形式在自由间接引语中的衔接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9 夏年喜;;DRS与一阶谓词逻辑公式[J];哲学动态;2005年11期

10 夏年喜;;从蒙太格语法的局限性看DRT的理论价值[J];哲学研究;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2 秦洪武;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1期

3 朱迎春;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朱迎春;深层回指的诸类型及其语用分析[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刘宁子;;英汉深层回指的浅析与释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朱迎春;;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多角度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陈静;乔秀楠;;深层回指的认知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潘震;;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马莹莹;;英语深层回指的认知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10 秦洪武;李海清;;Do It,Do So在回指中的应用分析[J];湖北电大学刊;1996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蔡有恒;英语深层回指释义的认知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霍春燕;话语表征理论框架中回指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马莹莹;英语深层回指的认知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2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22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