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23:28
本文关键词:《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
【摘要】:《段注》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训诂名著,后人对其的研究也名目纷繁。其中尤以词义引申方面的研究者最多。但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大多对《段注》词义引申的描述多于解释,且事物命名和构词理据方面的研究较多,对词义引申理据的研究较少,专门以书中的词义引申理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更少。在《段注》中,说解词义引申理据的条目达640余例,其中120余例都是说解精当,本义、引申义又确实存在的。研究词义引申理据最重要的,就是弄清一个词能由指称这种对象而引申为指称另外一种对象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即源始义沿着某个方向发展为不同义项过程中所参照的动因和规律。段氏在说解引申理据时,有词内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也就是在阐明词本义与引申义间的这种可论证性联系。所以,除了明确词义引申理据的定义和充分了解段氏说明词义引申理据的概况外,要想比较全面的阐明段氏对引申理据的观点,还需要从他如何分析词义引申理据入手:语言文字方面,文化方面,以及利用义素分析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最后总结段氏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段注》 词义引申 理据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6
- (一)选题缘由10
- (二)研究综述10-13
- 1.《段注》词义引申研究概况10-12
- 2.关于《段注》理据的研究12-13
- 3.小结13
- (三)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13-14
- 1.研究对象13-14
- 2.研究目的14
- 3.研究方法14
- (四)本论题的研究价值14-16
- 一、《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的概况16-22
- (一)词义引申理的定义16-17
- (二)词义引申理据的研究范围17-18
- (三)引申理据标注说明的对象18-20
- 1.字头18-19
- 2.《说文》中许注表示引伸义的“一曰”类19
- 3.《段注》注释中的词19-20
- (四)《段注》中标注引申理据的用语20-22
- 1.“因(之/而)”,“故”,“以”20
- 2.“因亦曰”,“因以(为)”,“因之以(凡)”20
- 3.“以为凡”,“引伸(申)之凡”,“凡”20-22
- 二、《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的类型22-26
- (一)转移22-23
- (二)替代23-24
- (三)突显24-26
- 三、对段氏传统引申理据的考察26-37
- (一)语言文字方面26-33
- 1.诠释本义引导引申理据26-27
- 2.利用类比推理引申理据27-28
- 3.寓引申理据于援引之例或他注28-29
- 4.利用语音的相关性探求引申理据29-30
- 5.借文字问题说明引申理据30-33
- 6.多种方法兼而有之33
- (二)文化心理方面33-37
- 1.祭祀文化34
- 2.车马文化34-35
- 3.酒文化35
- 4.社会心理35-37
- 四、利用义素分析对段氏词义引申理据的考察37-42
- (一)从引申路径角度37-39
- 1.辐射式37-38
- 2.链条式38
- 3.综合式38-39
- (二)从引申结果角度39-42
- 1.个别义素改变39-40
- 2.义素组合义改变40
- 3.义素功能改变40-42
- 五、段氏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42-46
- (一)贡献42-43
- (二)不足43-46
- 1.注有引申理据的比例不大43
- 2.部分引申理据关联性不强43
- 3.本义与“一曰”类的释义关系不明43-44
- 4.用语混乱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莉;隐喻的无意识性:语义泛化与意象图式[J];修辞学习;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波;论《说文解字注》的训诂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淑芬;概念整合理论对意义的认知阐释[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徐海英;汉语词义引申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杜秀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燕青;《段注》词义引申系统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园;《说文》“一曰”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旦玲;《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春燕;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视角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戚伟良;词义引申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程晓翠;现代汉语表物名词单义与多义认知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1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5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