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生肖四字成语的认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生肖四字成语的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BPM模型 十二生肖四字成语 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突显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产物的十二生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十二生肖的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从隐喻、文化、语义和翻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分析,但是这些论述主要属于静态层面的描述,未能上升到认知层面,也没有通过建立一个认知模型,运用认知理论对十二生肖动物成语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认知突显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一个整合理论模式,即BPM模式,试图对汉语十二生肖四字成语进行详细统计和定量分析,并佐以相关数据和比例以此对汉语十二生肖四字成语的生成机制进行认知解释。语料来源于《新华成语词典》,从中共收集了310条生肖四字成语。本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分析方法和论文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有关汉语十二生肖的各方面研究,回顾前人对十二生肖成语的研究并指出其中的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回顾概念整合理论、认知突显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并指出各自在解释汉语生肖四字成语方面的缺陷,根据所发现的缺陷,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BPM模型。第四章“语料分析和讨论”,运用上文提出的理论框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汉语十二生肖四字成语的生成模式。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归纳三点贡献:1.基于建立的汉语生肖四字成语的语料库,分析了汉语十二生肖四字成语的意义生成过程。2.建立了分析汉语十二生肖四字成语的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式,并证明了其可行性。3.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本章还指出了本研究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BPM模型 十二生肖四字成语 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突显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ements7-8
- TABLE OF CONTENTS8-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2
- 1.1 Motivations of the Study9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9-10
- 1.3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0-11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1-1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2-20
- 2.1 Introduction12
- 2.2 Chinese Zodiac Idioms12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Twelve Zodiacs12-17
- 2.3.1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Zodiac12-13
- 2.3.2 Semantic Studies of the Chinese Zodiac13-15
- 2.3.3 Cultural Linguistic Study of the Chinese Zodiac Idioms15
- 2.3.4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Chinese Zodiac15-16
- 2.3.5 Cognitiv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Zodiac16-17
- 2.4 Limitations of Studies on Chinese Zodiacs17-18
- 2.5 Summary18-20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BPM Model20-37
- 3.1 Introduction20
- 3.2 Theoretical Basis20-31
- 3.2.1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21-24
- 3.2.2 Cognitive Prominence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24-27
- 3.2.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Its Limitations27-31
- 3.3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BT, CPT and CMT31-32
- 3.4 BPM for the Gaps32-36
- 3.5 Summary36-37
- Chapter Four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 A BPM Approach37-53
- 4.1 Introduction37
- 4.2 Data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37-43
- 4.2.1 The Cultural Sign of Twelve Zodiacs37-42
- 4.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42-43
- 4.3 A BPM Analysi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43-51
- 4.3.1 Analysi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 of Coordination43-45
- 4.3.2 Analysi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 of Subject-Verb45-47
- 4.3.3 Analysi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 of Modifier47-49
- 4.3.4 Analysi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 of Double Verb-phrase49-51
- 4.4 Summary51-5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3-57
- 5.1 Summary of the Study53
- 5.2 Major Findings and Contributions53-55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5-57
- References57-60
- Appendix: The Data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Zodiac Idioms60-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冬梅;;概念隐喻理论与隐喻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2 朱淑媛;孙琳;;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多义词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3 邱思莲;;概念隐喻理论关照下的二语习得[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燕燕;郑亚南;;概念隐喻理论与类包涵理论的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木拉提·吐尔别克;刘现合;;“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2期
7 王薇;左志军;;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夏云秀;;概念隐喻理论与《圣经》中习语的阐释[J];考试周刊;2009年10期
9 马荣;;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J];大家;2010年23期
10 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章梦云;;概念隐喻理论对概念合成理论的补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周静;鲁忠义;;汉语情绪概念的颜色隐喻表征及其对颜色知觉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馥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概念隐喻理论存在认知局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颖;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珊;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新葵;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芳;概念隐喻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李美;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朱淑媛;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毅力;以概念隐喻理论理解和比较汉英习语[D];浙江大学;2012年
8 田甜;概念隐喻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彬;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习语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2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5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