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23:10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对比 定量统计 马来西亚华语 动词


【摘要】:在海外华语变体的描写上,普—华对比与定量统计是基本方法。在动词的及物性分类与意义分类方面,马来西亚华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具体成员、意义及用法上存在诸多差异,显示海外华语语法研究具有巨大的学术空间。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对比 定量统计 马来西亚华语 动词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编号:11&ZD128)子项目“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 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海外华语使用情况调查”(编号:WT125:2) 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创新平台项目“东南亚华语区语法特征的计算分析”(编号:CXPTYB201318)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变体得到了非常全面的描写与研究。《世界英语手册》(The Handbook of World Englishes)(Braj B Kachru etc.,2006)序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们这样问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又是一本材料型的书?’”这告诉我们,关于英语变体的描写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熙;;话说“华语”——答旧金山华文电视台“八方论坛”主持人史东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重新看汉语的基本语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1期

3 李计伟;;论东南亚华语中的“以策+X”格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3期

4 周清海;;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5 陈重瑜;;新加坡华语语法特征[J];语言研究;1986年01期

6 王茂林;;普通话与马来西亚华语单元音比较[J];语言研究;2011年04期

7 房宁;李思嗳;;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华文教材编排研究——以初中华文教材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5期

8 邢福义;汪国胜;;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叶红;;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汪化云,陈金仙;也说“有+VP”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蔡明宏;;基于语言生态平衡考量的新加坡华语升沉探微[J];东方论坛;2014年03期

4 苏柳青;韦恋娟;;马来西亚华语变异的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刁晏斌;;关于华语词典编纂问题的几点思考——读《全球华语词典》札记[J];辞书研究;2014年06期

6 刁晏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现状及思考[J];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7 兰碧仙;;据出土文献再论先秦汉语“有_2+VP”结构中的“有_2”[J];汉字文化;2011年04期

8 祝晓宏;;新加坡《好儿童华文》教材的语言变异及其成因——多重认同视野下的观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刘华;;东南亚主要华文媒体用字情况调查[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10 张仕海;;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文化词习得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黄华迎(WONG WAH YIN);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黄立诗;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2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3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4 曹逢甫;;台湾闽南语的ka~7与宾语的前置[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5 赖淑芬;;华语“认知动词”的语意辨析[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6 周清海;;华语研究与华语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郭熙;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石锋;;普通话元音的再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4期

9 桂孟秋;;面向留学生的“被”字句语用教学——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施仲谋;;汉语教学在香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2 贺卫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动词重叠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3 戴雪梅;动词重叠的条件[J];汉字文化;1989年Z1期

4 荣晶,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2000年01期

5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重叠[J];民族语文;2000年03期

6 杨麦姣;谈古今汉语的动词重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刘红曦;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徐连祥;从音节特征看动词重叠的适用范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夏群;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屈哨兵;湖北宣恩话“V下V下的”动词重叠及相关问题[J];方言;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苏猛;高级阶段留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绮;汉语动词重叠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陈杨;《红楼梦》前八十回动词重叠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明霞;《续金瓶梅》动词重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路;现代汉语瞬间动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黎玉创;汉越动词重叠式的多角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尚英;基于大规模调查的动词重叠形式自动识别方法与形式特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67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67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