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符号 跨文化传播 意义建构 文化意指分析
【摘要】: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具体语境。罗兰·巴特的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剖析了文化符号与语境在横组合和纵聚合两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在这两个向度上,符号会按照具体语境的叙事结构和象征结构产生出特定的逻辑意义和象征意义,呈现多样化的意义。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文化符号处于和不同文化语境的对话过程中,在不同语境中会存在不同的意义呈现,很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折射"现象,此时应遵照目标语境的横组合和纵聚合规则序化叙事结构和类比化象征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化符号与语境的有效互动,保证受众对文化符号意义的预期建构。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 文化符号 跨文化传播 意义建构 文化意指分析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孔子学院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研究”(13YJAZH066)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13300072612053)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不同民族的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千百年来,它以一种鲜活的形式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从而构成了文化的动态化符号。”①当文化在不同语境中传播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亚莉;;符号与语境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鲁明军;;象征与差异:分段式影像结构的符号学解读——以米奇·曼彻夫斯基作品《暴雨将至》为例[J];电影评介;2007年11期
3 吴越民;;跨文化视野中符号意义的变异与多样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屠友祥;罗兰·巴特与索绪尔: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朱巧云;客观、纯美论温词——叶嘉莹对温庭筠词的跨文化解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卓俊科;;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解读[J];语言与翻译;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晓明;;一个无“世”、没“事”的艺术世界——温庭筠词评析[J];长江学术;2011年03期
2 李博;;唐五代词发展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3 刘园园;;跨文化传播中的龙的符号解读——以《经济学人》周刊漫画插图为例[J];东南传播;2012年08期
4 徐tK;;从色彩运用看温庭筠其词其人[J];词学;2008年01期
5 韩括;盛嵛;;《阳春集序》之解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6 徐安琪;试论南唐词学思想——从花间到北宋词学思想的过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刘雪平;“镂玉雕琼”下的寂寞心——从温庭筠《菩萨蛮》十五首词看其真本色[J];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徐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初探[J];考试周刊;2007年26期
9 周乾隆;;浅议冯延巳词的结句[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沈松勤;;论宋词本体的多元特征[J];南开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翠爱;两宋休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凯丽比努·阿不都热合曼;从回鹘文文献语言动词语态论回鹘人行为态度的伦理化[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杨晓慧;唐代俗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慧;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廉丽;论小说文本叙事中的符号意蕴[D];齐齐哈尔大学;2011年
4 王鑫;传承与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杜庆英;唐宋词中的场景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巍;花间词的社会文化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严雷;寻声律以定墨 窥意象而运斤[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博昊;温庭筠研究情况回顾及几个问题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建浩;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喻霏芸;韦庄诗词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文芳,王倩,许颖;试论语言符号的理据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琼林;连水兴;;跨文化传播:走出理论殖民的漩涡——读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北竹;高等专业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穆慧琳;;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1期
4 尚亚宁;;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影视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5 马建丽;;译制片脚本的翻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戴立;;跨文化传播在全球语境下面临的问题[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刘红曦;;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8 刘志强;;维吾尔语与汉语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阮琦;;跨文化传播中广告文案翻译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7期
10 蒲春春;;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途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辉;;文化符号[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徐亚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课堂教学研究[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王斌;马志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松;语词符号与人类文化符号现象的耦合[N];文艺报;2006年
2 刘丹邋刘颖;“另类词汇”有点怪,,老网民都看不懂[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李嘉全;发起“母语”保卫战?[N];工人日报;2005年
4 奚旭初;莫让中国人在国内成为“老外”[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薛永武;怎样看待“火星文”[N];光明日报;2007年
6 连锦添;国语在台为何被刻意弱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彭德倩;翻译,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N];解放日报;2008年
8 广东 谢涛;大学强制母语教育很有必要[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曹林;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10 ;解读湖南方言[N];湖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芮晟豪;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云彤;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洪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陈yN婧;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伏春宇;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机制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孙忠颖;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移就认知语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王乐;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中文车贴语的意义建构[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6 陈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春节短信的意义建构[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邱文生;隐喻的文化认知及其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鲁容;“寂寞”结构意义建构的概念合成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9 林茹;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的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尹淑贤;古汉语中月亮别称词及其文化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67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6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