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俗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5:00

  本文关键词:《俗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俗言》 杨慎 俗文学 民俗语汇


【摘要】:《俗言》是明代著名学者杨慎所撰的一部以“考订俗语之原本经传者,又记各书所载方言,注其出处”(《俗言·序》)[1]的笔记类杂书。该书或记录各书所载方言俗语,或考订其本源出处。书中条目不多,但所收录的条目很大比例都是民俗语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语言研究价值。论文以民俗语言学的学科视角,从思想和内容两个层面对《俗言》作专书的综合研究,以期最大化的发掘《俗言》的民俗语言价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俗言》概述,主要从《俗言》的作者、《俗言》的成书、《俗言》的编撰特色三方面来对《俗言》作概述性的阐述。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二、三、四章,从思想的层面来探究《俗言》体现的民俗语言思想。这部分分别从杨慎的治学之道、俗文学研究和考据研究这三方面建立起一个辑释《俗言》的链条。这部分突出观照到杨慎的民间文学研究,进而关联到他的民俗语言意识。将《俗言》放入杨慎其他的民俗语言研究成果中去研究,从而拓宽研究层面,以更广阔的视角来探求辑释《俗言》的原因和方法手段。出于字数和篇章布局的考虑,第二部分没有合为一章。第三部分为论文第五章,这部分主要从内容的层面对《俗言》进行研究,即民俗语汇研究。针对《俗言》所辑录和考订的民俗语汇,运用民俗语言学原理对这些民俗语汇进行专项研究,这也是民俗语言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第四部分为论文第六章,该章将《俗言》与《语窦》、《俗说》进行比较,主要从作者与成书,收词内容与数量,结构体例,辞书性质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彰显《俗言》一书独特的文化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重申了本文从民俗语言学学科视角研究《俗言》的重要意义,并希望以此唤醒学界对这一珍稀文本的重视,并对民俗语汇的发掘抢救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俗言》 杨慎 俗文学 民俗语汇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二、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方法10-12
  • 第一章 《俗言》概述12-16
  • 一、《俗言》之作者12
  • 二、《俗言》之成书12-14
  • (一)成书过程12-13
  • (二)版本系统13
  • (三)内容概要13-14
  • 三、《俗言》之特色14-16
  • (一)行文灵活的笔记体文体特征14
  • (二)求典、考源为主的释词方式14-15
  • (三)辨音、释义相结合的训释方式15-16
  • 第二章 辑释《俗言》的思想源起16-22
  • 一、杨慎的治学思想特点16-19
  • (一)善于质疑与大胆求证17
  • (二)博览群书与“博约”结合17-19
  • (三)躬亲实践与“实证”哲学19
  • 二、杨慎的语言观19-20
  • 三、杨慎的“雅俗观”及其民俗语言意识20-22
  • 第三章 辑释《俗言》的学术基础22-30
  • 一、民俗语言文化与俗文学创作22-23
  • 二、杨慎的俗文学创作与《俗言》的辑释23-28
  • (一)散曲23-26
  • (二)弹词26-27
  • (三)竹枝词27-28
  • 三、关于《古今风谣》、《古今谚》与《俗言》的辑释28-30
  • 第四章 辑释《俗言》的学术方法30-33
  • 一、考据学方法30-31
  • (一)无徵不信的求证法30
  • (二)以小学为研究工具30-31
  • 二、文献学方法31-33
  • (一)注重汉唐注疏31
  • (二)正文字、明音义31-32
  • (三)注重版本32-33
  • 第五章 《俗言》的民俗语汇研究33-39
  • 一、《俗言》的民俗语汇溯源34-37
  • (一)溯源原则34-35
  • (二)语汇来源35-37
  • 二、《俗言》所辑民俗语汇的特征37-39
  • (一)地域性37
  • (二)传承性37-38
  • (三)民族性38-39
  • 第六章 《俗言》与《语窦》、《俗说》之比较39-45
  • 一、《俗言》与《语窦》之比较40-42
  • (一)《俗言》与《语窦》的共同之处40-41
  • (二)《俗言》与《语窦》的差异41-42
  • 二、《俗言》与《俗说》之比较42-45
  • (一)《俗言》与《俗说》的共同之处42-43
  • (二)《俗言》与《俗说》的差异43-45
  • 结语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 个人简历48-4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2 黄红春;邱显平;;论江西红色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结合[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3 陈志勤;;近20年来日本民间文学研究概述——以有关中国的研究为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陈刚;梁家胜;;再回田野:对民间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陈玉平;;三十年来贵州民间文学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6 陈友康;;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J];河北学刊;2009年01期

7 李欣;;中国近代民间文学研究概述[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钟俊昆;曾晓林;;客家民间文学研究现状与后续发展论[J];农业考古;2010年06期

9 马世才;高一惠;;当代回族民间文学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吴新锋;;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微;;前言: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后记[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纳杨;让民间文学研究走出困境[N];文艺报;2001年

2 陈闻录;走出民间文学研究的困境[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安德明;民间文学研究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项江涛;“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研究迎来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王平凡;贾芝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拓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陈连山;被忽略的“口头性”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桑俊;文化视野中的民间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6年

8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新阶段[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格林兄弟——德国语言文字的泰斗[N];光明日报;2005年

10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户晓辉;童话的生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覃继督;“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云南大学;2011年

2 阿荣塔娜;英雄索诺的民间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严莉燕;周作人的民间文学研究与其文艺思想[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刘欢;《俗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7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77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