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表达对汉语母语者空间场景记忆的影响——兼同英语母语者比较
本文关键词:空间表达对汉语母语者空间场景记忆的影响——兼同英语母语者比较
【摘要】: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空间表达对汉语母语者空间场景记忆的影响。实验1表明,空间表达影响汉语母语者的空间场景记忆,导致记忆朝向空间语义类别的核心转变;实验2发现,在空间介词与图片的空间关系不匹配时,汉语母语者的记忆仍然朝向空间语义类别的核心转变;实验3使用不反映物理空间关系的空间表达,发现汉语母语者的记忆出现了朝向物理空间的转变。整个研究表明,空间表达对汉语母语者的空间场景记忆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符合Slobin的"我说故我思"理论。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第七中学;
【关键词】: 空间表达 汉语母语者 空间场景记忆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汉语同义词认知及其与语言水平间关系的研究”(GD12YXL01) 华南师范大学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2013—2014)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XNLQ05)
【分类号】:H09
【正文快照】: 岭南学术学术观察教育/心理学论坛?中国孔子学院十周年专题研讨一、问题提出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怎样?直观地看,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认知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建构主观世界的过程。Chomsky(1969)反对这一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天赋,与后天习得的知识不同[1]。Whorf(1954)发展了S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家煊;英汉空晸概念的表达形式[J];外国语文教学;1985年04期
2 沈家煊;;三个世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3 刘丽虹;张积家;;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4 张积家;董昌锋;;范畴变量对虚假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5 张积家;谢书书;和秀梅;;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的影响——汉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空间词相似性分类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2008年07期
6 刘丽虹;张积家;崔占玲;;语词遮蔽效应的研究及其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奇;冯军;;翻译中的语义筛选机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宋瑶;;副词“还”的行域、知域和言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10期
4 邢强;单永明;黄荷艳;;文本信息熟悉度和难度对儿童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刘丽虹;;目标面孔呈现时间对语词遮蔽效应的影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6 于文倩;;聚类相关知识简介[J];电子世界;2014年11期
7 董革非;;时空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张成进;王萍;;“至于”的词汇化、语法化及认知、韵律解释[J];对外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9 王晓农;李晓平;;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界定及逆向汉英语篇翻译策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积家;杨晨;崔占玲;;傣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娜;台营方言的主观性标记“一个”[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鑫;汉英语序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亚西;汉语常用同义介词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薛凤生;现代汉语中补短语否定形式及其英汉对比[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脉;英汉心理动词的语义句法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8 陈雪梅;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9 郝文华;时间认知模型视角下英汉时间方位隐喻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祁静;英汉翻译译者识解差异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增建;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J];大自然探索;1996年04期
2 王青;中国小说中相对性时空观念的建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赵子昂;中国古代诗歌空间观念的哲学及美学特征[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4 刘丽;傅德亮;;试析空间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沈家煊;英汉介词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02期
6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7 杜建政;记忆错觉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8 刘丽虹,张积家,王惠萍;习惯的空间术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4期
9 叶浩生;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10 和发源;纳西族的婚姻家庭与亲属称谓[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燕;;以汉语为母语者时空认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 杨银平;;中国母语者日语助词“に、で、が、は”的误用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李燕芳;梅磊磊;董奇;;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及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3期
4 周小兵;;非母语者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程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01期
5 耿立波;;汉语母语者英语形态加工、形式加工的分离——来自ERP的证据[J];语言科学;2012年06期
6 赵文;;英语母语者汉字字形识别的难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4期
7 高桂英;;入门课词汇教学中的汉字指导——对中文母语者进行汉字指导时应注意的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8期
8 Herbert Mushangwe;;从以修纳语为母语者角度来解释汉语里“让”字的歧义问题[J];语文学刊;2014年02期
9 张蔚;;英日母语者在学习汉语形容词时迁移作用的异同[J];知识经济;2010年21期
10 徐风华;;英语母语者时态和体特征的原型与非原型搭配理解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忠霞;学英语:被全球“重塑”的全球化产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丹;英日韩留学生对汉语话题句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晓朋;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二语语调偏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静;母语和非母语者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对比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4 杨茜;汉语母语者对英语空论元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高晓璇;关于会话场合下反语的中日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王强;外国人习得中文截省句情况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谢敏灵;英语母语者汉语结果补语结构习得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8 张丽娟;英德母语者对普通话声调的感知和发音[D];北京大学;2012年
9 吴愁;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10 石轶敏;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双宾与格的自推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3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9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