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巴文与图片、汉字的分类比较看东巴文的性质——来自行为和眼动研究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从东巴文与图片、汉字的分类比较看东巴文的性质——来自行为和眼动研究的证据
【摘要】:采用行为研究和眼动技术,从东巴文与图片、汉字的分类比较考察东巴文的性质。结果表明:(1)无论是从反应时、错误率看,还是从总注视点个数、总注视时长和总眼跳幅度看,东巴文合体字分类均难于东巴文独体字,东巴文独体字分类难于图片和汉字。(2)学习影响对东巴文合体字的分类。学习组对东巴文合体字分类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学组,错误率显著低于未学组,总注视点个数多于未学组,总注视时长长于未学组。学习组对东巴文独体字分类的错误率显著低于未学组。整个研究表明,东巴文合体字是类似于汉字的意音文字,东巴文独体字是类似于图画的早期文字。从总体上看,东巴文是由形意文字过渡到意音文字的中间阶段的文字。
【作者单位】: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关键词】: 东巴文独体字 东巴文合体字 分类 眼动
【基金】:大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东巴文与图片、汉字的认知加工比较研究”(KYBS201503)
【分类号】:H257;B842
【正文快照】: 演变过程[2]。一、前言文字起源于图画,从图画到形成文字体系经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发展分为三个了漫长的过程。裘锡圭[3]3—8认为,文字形成经历时期:(1)原始文字时期。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了以下阶段:(1)“文字画”阶段。在文字产生前,画字都称为原始文字。(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秀梅;;纳西东巴文字研究概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张春凤;;东巴文研究领域中的新探索——《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述评[J];汉字文化;2011年06期
3 木仕华;;纳西东巴文涉藏字符字源汇考[J];民族语文;2012年05期
4 王元鹿;刘悦;;东巴文“大”字字形演变蹊径对文字学研究的启示[J];华西语文学刊;2009年00期
5 刘悦;;东巴文中的图画化现象及其思考[J];华西语文学刊;2011年02期
6 刘杨翎;;巴蜀文字与东巴文关系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王元鹿;;我们将会更加了解东巴文字[J];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8 马文丽;;丽江街头应用东巴文调查[J];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2012年00期
9 甘露;东巴文抽象词汇及其表现形式[J];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元鹿;由若喀字与鲁甸字看纳西东巴文字流播中的发展——兼论这一研究对文字史与普通文字学研究的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元鹿;;纳西东巴文计数习俗中所见的原始思维[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2 王彩;;纳西东巴文构建中的客体意识[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甲荣;;东巴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4 和力民;;东巴教与东巴文——论东巴教在东巴文发展中的作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张凤;;汉古文字与东巴文比较研究综述[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6 李晓亮;毛志刚;;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鸟类字比较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7 林向肖;;东巴文、东巴经形成时代的探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8 郑飞洲;;东巴文字字素的变体和同形现象[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史晶英;马文丽;;学术界是否又多了一部东巴文字典——马学良《么些象形文字音义》考证[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方清;活化石——东巴文[N];湖北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唐红丽;探寻人类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梅西雅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赵庆莲 译;超越编目和一般性描述 开展东巴文字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李晓兰;令人魂牵梦绕的纳西东巴文[N];语言文字周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任维东;东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继续活下去[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7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郑立华;水书:水族古文化的神秘传承[N];中国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寅;纳西东巴文构形分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悦;基于异体现象描述的东巴文字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婷;纳西东巴文字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韩立坤;纳西东巴文天象类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4 杨阳;纳西东巴文动物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冉启坤;纳西东巴文字结构研究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艳花;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省略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小希;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意符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珏;论东巴文字的造型语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0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