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单复句划界与复句分类研究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单复句划界与复句分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世纪上半叶 经典著述 复句 划界标准 分类法
【摘要】:对20世纪上半叶的数部经典著述中关于复句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在单复句划界标准研究上,具体有过"单句""主谓词组"http://www.cnki.com.cn/"句子形式""结构关系""语音停顿"和"多元结合"五种标准;在复句的分类研究上,具体有过"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三种分类法。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世纪上半叶 经典著述 复句 划界标准 分类法
【基金】: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740073) 湖南省普通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湘教通[2004]284号) 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项目(湘哲社领[2010]14号)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汉语复句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研究成果众多,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这里,我们仅对20世纪上半叶的数部经典著述中的复句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单复句的划界,二是复句的分类。1单复句的划界纵观汉语复句研究史,“单复句的划界”是语法学界的主要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良明;汉语没有单、复句之分主张的先导——纪念《马氏文通》出版90周年[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刘翠;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经传释词》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科学划界标准的哲学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范燕宁;;科学划界标准的三次历史性转折及其方法论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3 顾速;;科学划界标准的发展及其解决[J];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4 李谦霞;;单复句划界标准中易混淆的几个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1992年04期
5 孙孝科;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与评价[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炎冰,宋子良;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源流与价值评估[J];大自然探索;1997年01期
7 贾敏仁,杨充霖;科学的划界标准与划界标准下的科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王学静;;科学划界:从有标准向无标准的演变研究[J];理论界;2007年03期
9 袁海军;在比较中划界和进步——论西方科学哲学中三种典型的划界标准[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阎平;;经验论的兴衰对科学划界标准的影响[J];人文杂志;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静静;;科学划界标准的新视野[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徐琳;;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关于废除中医大讨论的哲学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余同元;何伟;;科学标准变迁与风水地理学科学性评判[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沙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问题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梁静;波普尔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划界标准观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碧霄;科学划界的元哲学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4 杨鹏;中医科学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08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0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