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语言与文字关系探析
本文关键词: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语言与文字关系探析
【摘要】:语言与其文字系统之间具有一种优选关系,文字必须与语言的特性相匹配,因而从文字的特点可以反推语言的特点。英语以表音素的字母文字为书写系统,是其以行为动作为中心的语言优选结果;汉语采用以形表义的象形文字为书写系统,是其以名物为中心的语言优选结果。以行为动作为中心意味着对时间性的强调,以名物为中心意味着对空间性的强调。同时,文字对于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具有固化作用,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对于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固化进一步加强了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文字 语言 英汉 时间性特质 空间性特质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作为人类的基本交际手段,各种语言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共性,但因各自发生、发展的环境和方向的不同,各自又存在鲜明的个性。就英汉对比而言,名词型与动词型、形合与意合、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聚集与流散、静态与动态等被认为是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学旺;《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2 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李葆嘉;论语言类型与文字类型的制约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4 金健人;许心宏;;基于文字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3期
5 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1期
6 何清强;王文斌;;“be”与“有”:存在论视野下英汉基本存在动词对比[J];外语学刊;2014年01期
7 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8 高定国,郭可教;对汉字认知与大脑两半球关系研究的一些回顾[J];心理科学;1993年06期
9 胡碧媛,许世彤,区英琦;中国儿童、少年在表意和表音文字辨认中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特点[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10 张积家;和秀梅;陈曦;;纳西象形文字识别中的形、音、义激活[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7 胡小伟;;浅谈古文字学和考古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张华;;中国古文字学基础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程亦玫;;汉字“表音化”与文字发展规律[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10 齐国平;孟亚男;;“此在”与“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存在主义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蓬;;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庆株;;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事业[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陈永舜;;“拼音化”与“两个凡是”[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李开拓;;拼音化——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长征路[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8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先伍;;虚无抑或陌生?——勒维纳斯的死亡思想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凌云;;论保护[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f替,
本文编号:102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2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