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情态评价意义的语义学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20 20:53

  本文关键词:情态评价意义的语义学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情态 评价 语义学


【摘要】:本文从语义学视角探讨了情态的评价意义,认为情态与评价理论中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关系密切。要探究情态的态度评价意义,需要对态度系统中"常态"、"真实性"和"适宜性"等概念,甚至对其上一级系统的概念,进行内涵与外延上的适当拓展,以提高评价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介入系统中,把高"盖然性"情态表达式视为"对话收缩"中的"宣称"的语义资源更为合理。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关涉情态的不同语义维度,两条不同的语义联系路线是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的。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情态 评价 语义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科技语篇中语言评价系统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2BYY13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科技英语语篇宏观结构功能分析”(项目编号:2013G6134051)的资助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来,情态与评价的关系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首先是马丁等人(MartinWhite 2005)在其评价理论中试图将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情态系统(Halliday 1994)与评价理论的相关系统打通。接着李战子(2005:14-19)也尝试建立从语气、情态到评价的连续统路径。李基安(2008:60-63)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战子;;从语气、情态到评价[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2 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研究[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3 杨曙;常晨光;;情态的评价功能[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4 常晨光;;作为评价手段的情态附加语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5 李基安;;情态与介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王伟;;评价系统态度资源的接受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刘宗贤;;职业性语篇的人际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谭丽花;;科技语篇中的评价机制研究——以Science和Nature摘要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潘田;;从功能语法看汉语语气副词的表义类型[J];长江学术;2011年02期

4 何其亮;;Everyday Use中人物的评价性解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刘燕芹;;英汉情态表达语对比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6 张楚楚;;韩礼德的情态悖论之说是非谈[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眭丹娟;;汉语“还是”的介入资源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白洪丹;陈知新;;英语人际功能中的情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张瑞娥;陈德用;;聚焦功能 观照情态——话语的情态系统解读与翻译中的功能建构[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1期

10 何伟;庞云玲;;报忧类商务英语信函的人际功能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蓝越群;;论英语的情态附加语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佳;;奥巴马和罗姆尼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的人际意义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康宁;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美网站英语旅游文本中的评价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于建平;英语情态动词语义智能排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张韧;对英文报纸书评的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志琴;英文药品说明书中情态动词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金娥;评价视角下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索比的悲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熊展;基于评价理论的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4 刘海舟;评价理论视角下的中英新闻标题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彭莉;话语中情态的语域制约[D];东华大学;2011年

6 李晓燕;从人际意义视角分析电影《美丽心灵》之语言特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毛莎莎;英语电视访谈语篇的情态系统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学斌;英语政治演讲研究的评价性视角[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苗丽丽;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天气预报语言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韩蜀君;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广告语篇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李鹏;;表征与合法化的双重危机——电视新受众研究“民族志”方法论批判[J];当代传播;2013年01期

3 力量;解正明;;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4 王振华;杂文中作者的介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刘先义;接受理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2期

6 辛斌;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语境[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7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8 李战子;;从语气、情态到评价[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9 叶惠珍;H.J.Helle;;评价性语用预设与话语主客体权力再分配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王伟;;英语新闻话语隐性态度评价模式——以《时代》对中国的一篇报道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文和;马冲霞;;英语研究生语义学课程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陈雨;;论产品语义学与产品符号学之间的差别[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蒉益民;;二维语义学及其认知内涵概念[J];哲学动态;2007年03期

4 娄永强;蒋春丽;;情景语义学对条件句的语义刻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李锦;;语义学之刺及其解决方案[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6 郭贵春;刘伟伟;;德国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内在特征——逻辑实证主义之前语义学的诞生与兴起[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1期

7 ;第七届全国语义学研讨会通知[J];外语学刊;2013年03期

8 戴潘;;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与整体论批评[J];哲学分析;2013年04期

9 周绍珩;;几本关于语义学的新著[J];语言学动态;1978年02期

10 赵建;;洛克的语义学思想[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 赵晓聃;意义与规范性 当代语义学的重要论题[N];山西日报;2013年

2 贾洪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时期中国语义学:视阈拓宽 任务艰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刘伟伟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科学语义学的发展方向是语境论语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航赞;迈克尔·达米特的语义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刚;卢曼社会语义学体系下的新闻语义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熊小玲;基于产品语义学的竹编产品设计实践与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3 肖陆锦;从语义学视角看大学英语共外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孔晓璇;基于语义学的产品识别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帅;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悲剧”一词演变情况的语义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耀庭;缺省语义学模式下的话语交际意义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7 陈思聪;产品语义学在扇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8 鲍翔;城市户外坐具设计中的语义学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胜志;产品语义学具体应用方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陈洁;产品语义与消费者认知心理[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69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69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8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