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卡东巴文有词无字类字词关系存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汝卡东巴文有词无字类字词关系存因探析
【摘要】:从汝卡东巴文的田野调查情况来看,有词无字类字词关系的大量存在,是由东巴文的历史、东巴经回环复沓的韵律特点、东巴教徒传承的保守性、抄经所用的东巴纸造价、东巴经在仪式现场的使用情况、"s酔33t醀ɑ33"类东巴经和应用性文献在相关著录书中失收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迪庆纳西东巴文化传习馆;
【关键词】: 汝卡东巴文 有词无字 字词关系存因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纳西族语言调查研究及有声资料库建设”(10CYY04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基于语言文字调查研究的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2T5018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纳西语方言调查”(10833153001)
【分类号】:H257
【正文快照】: 字词关系指的是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东巴文的三种字词关系(有词无字、字词对应、有字无词)很早就被学者注意。和志武曾就象形文在东巴经中如何代表词、短语和句子,归纳了八种方法[1](488),实质上指的就是这三种字词关系。王元鹿也曾提出过东巴文“一字多用”的现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妤;;借形字管窥[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朱建军;从文字渊源物的角度对语段——记意文字类型学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黄思贤;;从异体字的差异看纳西东巴文的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朱建军;;对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的若干认识——以对552组同义彝文相关调查的结果为基础[J];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5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会意兼声字分析[J];中国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6 朱建军;;从文字接触视角看汉字对水文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7 翟宜疆;;水文文字符号与它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J];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02期
8 王元鹿;;我们将会更加了解东巴文字[J];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9 何];;论文字生成机制(一)[J];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02期
10 王元鹿;;关于文字传播的同义比较的意义与任务[J];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晓亮;毛志刚;;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鸟类字比较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2 杨薇薇;;借形字浅论[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3 和金权;;形、魂、气的三元融合——试论纳西族传统“气”思想视域中的生命观[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4 刘婕;;《求取占卜经》哥巴文异体字分析[A];学行堂语言文学论丛(第四辑)——2013年全国博士生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研究领域)论文集[C];2013年
5 余攀;;浅析借用汉字的哥巴文字符[A];学行堂语言文学论丛(第四辑)——2013年全国博士生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研究领域)论文集[C];2013年
6 杨蕾;;浅谈哥巴文的缀饰字素[A];学行堂语言文学论丛(第四辑)——2013年全国博士生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研究领域)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建军;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翟宜疆;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明;《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妤;傈僳竹书与纳西哥巴文造字机制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祝福语用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艳花;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省略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小希;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意符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丽登;凌云方块壮字与马山方块壮字字形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叶玉英;《文源》的文字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方东杰;“六书”初义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亚蓉;《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D];苏州大学;2005年
9 王华军;汉字造字法与结构类型理论思辨[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李艳;汉字结构理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秀梅;;纳西东巴文字研究概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张春凤;;东巴文研究领域中的新探索——《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第二辑)》述评[J];汉字文化;2011年06期
3 木仕华;;纳西东巴文涉藏字符字源汇考[J];民族语文;2012年05期
4 王元鹿;刘悦;;东巴文“大”字字形演变蹊径对文字学研究的启示[J];华西语文学刊;2009年00期
5 刘悦;;东巴文中的图画化现象及其思考[J];华西语文学刊;2011年02期
6 刘杨翎;;巴蜀文字与东巴文关系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和江群;卢清;;东巴文字与幼儿发展特点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2期
8 王元鹿;;我们将会更加了解东巴文字[J];中国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9 马文丽;;丽江街头应用东巴文调查[J];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2012年00期
10 甘露;东巴文抽象词汇及其表现形式[J];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鹿;;纳西东巴文计数习俗中所见的原始思维[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2 王彩;;纳西东巴文构建中的客体意识[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甲荣;;东巴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4 和力民;;东巴教与东巴文——论东巴教在东巴文发展中的作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5 张凤;;汉古文字与东巴文比较研究综述[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6 李晓亮;毛志刚;;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鸟类字比较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7 陈舒雯;黄雪燕;周慧阳;江孟珂;李彩欣;杨冰燕;郑君卉;;以主题公园为载体的东巴文时尚化策略[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林向肖;;东巴文、东巴经形成时代的探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9 陈楠;;格律的设计——甲骨文、东巴文的概念设计与应用[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郑飞洲;;东巴文字字素的变体和同形现象[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清;活化石——东巴文[N];湖北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唐红丽;探寻人类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梅西雅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赵庆莲 译;超越编目和一般性描述 开展东巴文字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李晓兰;令人魂牵梦绕的纳西东巴文[N];语言文字周报;2014年
5 司小建 于彤;用东巴文字绘画的纳西族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任维东;东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继续活下去[N];光明日报;2010年
7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仕华;活着的象形文字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8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郑立华;水书:水族古文化的神秘传承[N];中国商报;2006年
10 陈传席;自发与自觉之间的艺术[N];美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和继全;白地波湾村纳西东巴文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悦;基于异体现象描述的东巴文字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婷;纳西东巴文字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韩立坤;纳西东巴文天象类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4 杨阳;纳西东巴文动物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马晓林;东巴文字的象形特征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6 冉启坤;纳西东巴文字结构研究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艳花;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省略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小希;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意符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成珏;论东巴文字的造型语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9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7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