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和模糊修辞的界限与联系
本文关键词: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和模糊修辞的界限与联系
【摘要】: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和模糊修辞分别属于语义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三者之间界限分明,但也有密切的联系。三者在概念、产生的根源、功能及与语境的关系方面各不相同,但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常常混淆了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和模糊修辞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指出这三者之间的界限与联系,以推动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的研究。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语义模糊 模糊修辞 语用模糊 范畴化 语境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l)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合”(Fuzzy Sets)学说(贾德霖1991:36)。模糊语言学研究就是从他提出著名的模糊理论之后开始的。早期的模糊语言学主要探讨的是语义的模糊性,之后逐渐扩展到了修辞学和语用学研究领域。自20世纪50、60年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英;;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区分理论评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2 吴世雄;论从认知角度研究模糊语言的重要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吴家珍;当代汉语模糊修辞探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李秋梅;;模糊修辞研究中凸显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年06期
5 伍铁平;;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学[J];南外学报;1986年01期
6 李秋梅;关于语用模糊的再思考——兼与语义模糊相对比[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7 贾德霖;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属性[J];外语教学;1991年02期
8 蒋跃;寇英;;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9 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8期
10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聿发;;聊斋俚曲中歇后语的分布与类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秦勃;;谈翻译中模糊对等的必要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施建华;;语境与文本理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陆昌萍;;教师课堂评价言语行为的语用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张丽;;基于顺应理论的高职学生英语语用失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亢娟妮;;动态顺应下的中西方面子观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胡文婷;;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苏杭;;留面子·丢面子——用布朗和莱文逊的礼貌理论分析《老友记》中的一段幽默对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赵怀志;;拒绝言语行为及应对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彩强;;意向性和背景[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2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顺金;;幽默的合作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恒威;;自我、具身性与世界[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丽君;张明丽;宋翊宁;;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运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7 盛新华;柳劲;;自然语言否定的语用功能与交际策略[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8 冯川源;;On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9 毋育新;;近四十年来的汉日对比研究综述——以礼貌现象为焦点[A];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6辑)[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圆圆;《老友记》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徐雪琳;权势关系的语用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进;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刘姥姥话语英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宇宏;中国诗歌的魅力与汉语的模糊性──研究笔记之一:字形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2 杨光荣;模糊语言学:从定量到定性[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3 吴家珍;当代汉语模糊修辞探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苏远连;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肖蔚;从认知语用看模糊语言与模糊修辞[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岑运强;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J];汉语学习;1994年04期
7 王希杰;语言和言语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8 姚俊;作为范畴变动语的模糊限制语——英汉对比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樊宝英,李洪先;“格式塔”与文学审美品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韩庆玲,魏小伟;模糊理论与现代修辞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秀兰;;语用模糊的功能[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2 楚行军;;语用模糊的界定[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3 谢红桂;;论社会通称的缺位与语用模糊[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闽汕;;探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 曹晓萌;;论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翟学凤;;语用模糊的认知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褚万新;;语用模糊的动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8 苏则坤;;语用模糊理论阐释[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邓文超;;语用模糊现象的分类及认知功能观[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陈雅婷;;语用歧义策略与语用模糊策略[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席晓青;;从语用模糊看幽默言语的生成[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2 李军华;许苗苗;;数词的语用模糊范畴化及其成因[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青;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一个综合模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雨;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日常交际中的语用模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李爽;从顺应角度分析旅行广告中的语用模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胤;《红楼梦》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刘小杏;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5 郭亚银;论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翻译[D];兰州大学;2011年
6 苏则坤;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策略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邹莹;语用模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沈静楠;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9 袁丽娜;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的顺应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钟文硕;语用模糊及其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9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8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