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发布时间:2017-10-26 08:17

  本文关键词: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更多相关文章: 共时和历时 静态和动态 语言 言语 关系


【摘要】:当前语言学中存在几种质疑索绪尔提出的区分共时和历时的语言学观点,这些观点都需要语言学者认真论证其合理性。这些意见说明我们有必要对索绪尔的这一重要原则做进一步的研究,不了解这种区分的实质及理论意义,恐怕也不可能对语言做科学严密的研究。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共时和历时 静态和动态 语言 言语 关系
【分类号】:H0-06
【正文快照】: 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下文简称《教程》)认为,语言学同经济学一样,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时间上的考虑,索绪尔将语言分为两种状态,一是共时态,一是历时态,并进而提出两种语言学,一是共时语言学,一是历时语言学,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晶;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滕怡;唐韵;;介词“即”的语法化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左梁;;《世说新语》个体量词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谢成;;被实践与被削弱的马克思主义——从《四川好人》看布莱希特的“功能现实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顾阿丽;李爽;赵新;;用替换分析法浅析“X奴”新词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刘哲;;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海涛;;泰尼埃的结构句法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周之南,张大铸;对加拿大的语言政策与语言状况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仝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峰;;试论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孙悠夏;;“结果”的功能及其语法化的共时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柴延艳;;副词“千万/万万”的共时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7期

4 杨明;共时平面上的反义同词[J];抚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5 马清华;;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J];修辞学习;2008年04期

6 于屏方;杜家利;;共时词典释义中的历时视角[J];辞书研究;2009年06期

7 李思旭;于辉荣;;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8 翟雪松;;同词反义在共时、历时平面中的语言现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姜彦;;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及其发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10期

10 湛欣;;从共时和历时维度看社会文化背景与词义褒贬的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盖兴之;丁志磊;;彝缅语量词的共时分析[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张跃;;浅谈共时学在消防中的应用[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传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时的与历时的科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林;共时学演绎人间巧合[N];发展导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小芳;不确定性推测类副词共时、历时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晓芬;“隔”字句的共时特征和历时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邹冠丽;安徽肥东古城方言共时音变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5 张卓;“看来”、“看起来”、“看上去”的历时与共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雪蓉;线状量词“根、支、枝、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冯志峰;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晓姣;辽西方音的共时考察和历时分析[D];渤海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合成词“真是”的共时历时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红佳;当代流行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7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97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