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本文关键词:论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摘要】:“儿童”在五四时期之前都是作为成人的“附庸”或者“预备”存在,中国“儿童的发现”因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是“发现儿童”的重要窗口,外国儿童文学译介则是中国儿童文学向前迈出的第一步。鲁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鲁迅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探寻了鲁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与自身创作之间的关联。最后,本文旨在揭示鲁迅翻译的儿童文学在当时社会中的思想、文化价值,其对之后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启示,以及这些翻译作品与“五四”整个时代的呼应。
【关键词】:儿童 儿童文学 翻译 鲁迅 爱罗先珂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6;H059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2
- (一) 问题缘起6-8
- (二) 文献综述8-10
- (三) 研究思路10-12
- 一、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出发点12-32
- (一) 中国思想文化大环境影响12-18
- 1. 古代:作为成人附庸的儿童12-14
- 2. 晚清:作为成人预备的儿童14-16
- 3. 五四:作为儿童的儿童16-18
- (二) 鲁迅生活中与儿童接触的影响18-25
- 1. 理论翻译18-19
- 2. 书籍采购19-21
- 3. 童年经验21-22
- 4. 育子心得22-25
- (三) 鲁迅本人的儿童文学观影响25-32
- 1. “大心”:对一切幼者的同情25-27
- 2. “野心”:对儿童文学的期许27-28
- 3. “人之父”心:对儿童未来的担忧28-32
- 二、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文本选择32-44
- (一) 儿童文学普遍特征32-38
- 1. 童真性:“恋恋的梦和美丽的希望”32-35
- 2. 想象性:“超逸自然不可思议之事”35-37
- 3. 关于儿童文学童真性与想象性的讨论37-38
- (二) 鲁迅翻译文本的特殊性38-44
- 1. 社会性:“作为人类的东西而活着”38-40
- 2. 反思性:“好伤心的世界呵”40-42
- 3. 关于儿童文学社会性与反思性的讨论42-44
- 三、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创作实践关联44-55
- (一) 艺术表现关联44-49
- 1. 意象使用44-45
- 2. 自然描绘45-47
- 3. 动物题材47-49
- (二) 呈现角度关联:儿童视角49-52
- 1. 儿童身份叙述——“先蹲下去”49-50
- 2. 隐含成人视角——“再站起来”50-52
- (三) 思想内涵关联52-55
- 1. 自我探寻52-53
- 2. 自我牺牲53-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后记59-60
- 附录一: 鲁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及儿童相关文学创作作品一览表60-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中杰;鲁迅的不朽[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2 罗良平;再论对鲁迅的评价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景山;鲁迅心目中的改革和开放[J];炎黄春秋;2000年04期
4 史纪辛;再谈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则史实[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5 苏陂;我看《鲁迅先生》——普及好得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6 萧君和;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鄢烈山;鲁迅被神化过吗[J];唯实;2001年04期
8 白盾;伟大,也得有人懂——我的鲁迅观[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申中华;我心目中的鲁迅精神[J];今日浙江;2001年17期
10 王建柱;不忘鲁迅[J];党建与人才;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陈至立;;学习鲁迅,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秦建君;;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正发;;鲁迅与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人;年少鲁迅志高远[N];文学报;2006年
2 蔡q;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N];文艺报;2006年
3 车文秋;大众能接受“鲁迅”商标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4 鲁锡堂;吃“鲁迅饭”三思[N];绍兴日报;2007年
5 周海婴 周令飞;鲁迅姓什么[N];广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王健;“鲁迅,,并非整天板着脸”[N];南京日报;2008年
7 孙伟科;鲁迅的多样化阐释与政治解读[N];文艺报;2008年
8 欧阳正汉;当“鲁迅”与名利相遇时[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汪涓;周令飞: 想呈现360度的鲁迅[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庄建;鲁迅的传统弥足珍贵[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鲁迅艺术身份及其艺术实践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7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懿;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2 冀卫霞;鲁迅与延安文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天蔚;鲁迅的日本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韩妍;关于《品中国文人(鲁迅)》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10 杨丽;鲁迅散文的人学内涵[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1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0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