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维度与翻译的限度及标准
本文关键词:语言的维度与翻译的限度及标准
【摘要】:语言研究始终都应该是翻译的核心和出发点。新的语言观认为语言至少具有工具性、思想本体性和文学性三个维度;可分别描述为:所指偏向型、能(指)所(指)同一型和能指偏向型语言。"翻译"则可重新定义为:是一种在目标语中再现源语的能指所指关系的活动。所指偏向型语言可译度高,能所同一型可译,但难度高,文学性语言可译性低,甚至不可译;对"信"、"达"、"雅"进行了正本清源的考证,不再针对抽象文类,而是取决于具体语言,能所统一型语言的翻译标准是"信",在译文中再造所指,通过对话、阐释使所指在目标语中明晰起来;所指偏向型语言的翻译标准是"达",以信息、意义的传递为先,译语地道,不能构成阅读障碍;能指偏向型语言的翻译标准是"雅",能指变形是手段,达到以诗译诗的目的。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键词】: 语言 翻译限度 翻译标准 能指 所指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符号与中国文学流变研究”(13BZW0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自觉时代诗学论争的语言学考辨”(11YJA75110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引言这里,语言只能借助于外在于己的“工具”来呈现翻译研究正在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向,传播学转自身,“语言”最终也像“筷子”“铁锹”“手机”等向、文化学转向、符号学转向、社会学转向等等,大等一样被存放在贴有“工具”标签的库房里。新的有从语言学撤离的趋势。对翻译的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游振声,姜治文;论翻译无确定的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倪梁康;译者的尴尬[J];读书;2004年11期
3 赵德远;文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朱恒;何锡章;;“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考辨[J];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5 于迎春;“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衍变及其文学意义[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6 张南峰;走出死胡同 建立翻译学[J];中国翻译;1995年04期
7 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J];中国翻译;1995年06期
8 郑海凌;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J];中国翻译;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敬钦;;译学断想——翻译学:比较研究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唐发年;;试论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华莉;翻译标准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骆乐;浅谈社会因素对翻译标准选择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杨文伟;对翻译标准的再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郜元宝;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2期
5 熊兵;翻译标准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卢澄,唐琳;从“目的论”来看翻译标准[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 游振声;理解:翻译的灵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肖让见;论翻译中读者的地位——兼谈翻译标准[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赵德远;文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辛献云;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小兰;对翻译标准的解构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2 揣铁梅;;翻译标准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高莉;;翻译的症结探究[J];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4 武梦娇;;西方翻译流派对忠实观的解读(英文)[J];海外英语;2014年08期
5 胡德香;中西方翻译标准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蔡隽;;浅谈意识形态与多元化翻译标准的关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傅勇林;王维民;俞森林;;郭沫若翻译标准管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5期
8 刘明;;文学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J];考试周刊;2010年17期
9 温育仙;;翻译标准的生命力——对严复“信”、“达”、“雅”的再认识[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郝曼丽;关于对严复的"信、达、雅"的认识[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102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0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