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23:26

  本文关键词: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 句法、语义特征 实际应用 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对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尤其是”,“特别是”,especially,和particularly进行比较研究。从句法特征、语义关系以及该类副词在中外经典名著中的实际应用三个部分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究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尤其是”,“特别是”,especially,和particularly用法的异同点。本研究的语料均选自中、美、英和加拿大的19部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及其对应的权威译文。本文对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句法位置、分布情况作认知和定量分析,并以适量表格和条形图加以辅助,全面、有效地将“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另外,本文使用大量语义关系图对其语义关系作定性分析,所有分析都用真实文本语料加以佐证。此外,本文也探析了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在名著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句法特征、语义关系以及在名著中的实际应用既存在共同点,也有差异可寻。本文的主要发现有:1.汉语“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句法位置相对固定,而英语“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句法位置更加灵活。部分英语“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可以出现在句末,而汉语中不存在这种现象。其中原因,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对作品的不同诠释,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尤其是”和especially以及“特别是”和particularly在小说中的不对等翻译。2.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基本语法意义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包含和非包含关系。但是汉语“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语义背景较之英语更加复杂。3.汉英“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在语篇中的实际应用,可体现在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方面。篇章中的衔接主要是使上下文之间保持连接和过渡,取得意义上的连贯和语句的流畅。本文主要分析这几种衔接方式在所研究语料中的具体运用,概括总结并且比较其中的异同点。通过研究,希望能给“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的深入探究提供一定的借鉴。该文章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汉英对比,为跨语言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和中英翻译等方面也有所启示,为比较研究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的语言特点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 句法、语义特征 实际应用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H314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Objective10-11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1-12
  • 1.3 Corpus Descrip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12
  • 1.4 Thesis Layout12-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27
  • 2.1 Definition of Adverbial Conjunctions14
  • 2.2 Definition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14-15
  • 2.3 Related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15-18
  • 2.4 Related Theories18-27
  • 2.4.1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18-21
  • 2.4.2 Halliday and Hasan’s Cohesion Theory21-25
  • 2.4.3 Discourse Analysis25-27
  • Chapter 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yntactic Features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27-67
  • 3.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yntactic Positions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 in Chinese:“尤其是”and“特别是”27-42
  • 3.1.1 Syntactic Positions28-36
  • 3.1.2 The Expla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36-42
  • 3.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yntactic Features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 in English: Especially and Particularly42-58
  • 3.2.1 Syntactic Positions42-50
  • 3.2.2 The Expla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50-58
  • 3.3 The Omitted Form in Emphative Clauses58-63
  • 3.3.1 Subject Omission58-59
  • 3.3.2 Predicate Omission59-61
  • 3.3.3 Subject and Predicate-Centered Words Omission61-63
  • 3.4 The Level of Categorization in Emphative Clauses63-67
  • Chapter 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mantic Features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67-91
  • 4.1 Comparison of Semantic Relations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 in Chinese:“A尤其是B”and“A特别是B”68-80
  • 4.1.1 Semantic Relations of“A, 尤其是B”and“A, 特别是B”68
  • 4.1.2 The Comparison of Semantic Relations of“A, 尤其是B”and“A,特别是B”68-80
  • 4.2 Comparison of Semantic Relations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 in English : A, especially B and A, particularly B80-88
  • 4.2.1 Semantic Relations of A, especially B and A, particularly B81
  • 4.2.2 The Comparison of Semantic Relations of A, especially B and A,particularly B81-88
  • 4.3 Summary88-91
  • Chapter 5 The Application of Empha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Classics91-104
  • 5.1 The Application of“尤其是”,“特别是”, Especially and Particularly91
  • 5.2 Cohesive Method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bial Conjunctions91-104
  • 5.2.1 Reference92-95
  • 5.2.2 Ellipsis and Substitution95-98
  • 5.2.3 Conjunction98-101
  • 5.2.4 Lexical Cohesion101-104
  • Chapter 6 Conclusion104-108
  • 6.1 Main Findings104-106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106-108
  • Bibliography108-113
  • Acknowledgements113-11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4-116
  • 附件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清香;;试论中西伦理比较研究中的两难问题——从中国近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互视模式看[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2 杨剑霄;;哲学比较研究方法探析——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为中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朱琴;;中外社区音乐发展的比较研究[J];音乐大观;2012年07期

4 格雷M.费曼;曹楠;;早期文明比较研究[J];考古;2001年10期

5 潘嗣勤,苟书洋;徒手与武装通过400m障碍技术素质构成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王成云;课程实施策略的比较研究[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曹诗图,孙世强;三峡学与北京学之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钟玲;从英汉俚俗语比较研究管窥人类思维之共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9 李建平;;四川、广西、云南三省区文化产业比较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01期

10 罗德尼·斯达克;刘杨;;比较研究的复杂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彦;;中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建荣;;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学政;;现代化比较的再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赵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初步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嵘;卢军;吴松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吴小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进步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廖远涛;;我国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韦伟;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颢轩;川上弘美与残雪作品中荒诞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高宁;英国两次在华招工比较研究(1860-1920)[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3 刘宁;中西青年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佐航;中美缴纳联合国会费的比较分析[D];外交学院;2016年

5 罗强;中、新、美三国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金帛信;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韩两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孙彤;研究生设计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8 李翠;《红楼梦》汉英语篇中重复与替代的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9 张文静;《老友记》汉英口语语篇中人称和物称的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10 梁建波;赵都邯郸和郑韩故城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5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05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