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的感受质同一性
发布时间:2017-11-01 03:19
本文关键词:夸张的感受质同一性
【摘要】:哲学原理"同一性"与认知结合的夸张研究十分匮乏。本文把莱布尼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指导纲领,以"感受质随附"为认知的具体解读模式,全面分析夸张中的感受质如何在人类惯势性类—属思维的作用下,在不可分辨和等价定律的操作中,完成感受质和表述之间在意义上达成同一性的执行过程。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关键词】: 感受质 同一性 夸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式构建研究”(11YJC740166)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策略主导-生成认知教学模型构建研究实践”(JG2014010777)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认知教学模型操作实践”(ZHJG520150420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夸张”旨在将特定的某意向故意夸大、缩小或者虚拟一种实际不存在的境况以喻其极,本质上是极度“言过其实”(《中华辞海》)。这里有两点认识:(1)主观意向性是夸张的运作触发点;(2)夸张不仅是“言过其实”,也可能是“言非其实”。“言过其实”是“言”超越“实”,“言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菁;黄广芳;;感受质与话语误解[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邹春玲;李爱华;;转喻的感受质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3 周琦;邹春玲;;从感受质角度解读言外转喻[J];海外英语;2014年03期
4 黄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反语研究[J];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5 孙振偎;;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构建的感受质解读[J];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6 黄丽君;;委婉表达的认知机制新解[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7 吴炳章;;示能性和意向归属[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6期
8 ;[J];;年期
,本文编号:1125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