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合音”论析
本文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合音”论析
【摘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合音"针对字有不同的读音而分属不同韵部的情况。一个字在古音系统中的归属与其另外一个读音如谐声音或又读异部即为合音。段玉裁对非入韵字的归部,根据今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采用以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而非谐声关系。"谐声同部"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仅用来确定形声字的谐声音,并非形声字归部的原则。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谐声 合音 归部
【分类号】:H11
【正文快照】: 合韵说是段玉裁古音学理论翁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术界迄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着眼于《诗经》等先秦韵文中-韵脚字异部的表象,把食韵当做商:部音最押韵,.这·同部掸翁的_r>原则及掸韵实际相违,又与《说文解字注》于非韵脚字注合韵的用意及合韵材料表现出来的特点不符。考察《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波;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9年02期
2 刘忠华;;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3 刘忠华;;从“合韵”看《说文解字》读若字与正篆异部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霍学民;;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黄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论述的考察[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于智荣,闫淑凤;“叠韵”诸说质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李立;;古汉语“叠韵”韵母、韵同说驳议及韵部相同说申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杨尚贵;;也谈古汉语句子成分的共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滨;变体汉字的六书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8 刘琨;;谐声字与上古复声母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郑文澜;古代汉字形体歧异现象的处理——兼对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某些注释商兑[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胡运飚;;《左传》疑难词句解诂六则——古汉语、古代文学教材注释指误[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罗宝珍;简帛病症文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文德;《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雷莉;《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陈鸿;战国文字谐声系统与古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曹强;江有诰《诗经韵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燕;王筠谐声声符理论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姚燕征;试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生活化[D];广州大学;2011年
4 姜燕;《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路沥云;《礼记》事名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潘志刚;古今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王晓楠;《六书韵徵》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华军;汉字造字法与结构类型理论思辨[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朱俊晓;《说文·人部》形声字字族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生;;论《诗经》韵部系统的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2 汪启明;《六书音均表·四》合韵字研究[J];楚雄师专学报;1987年02期
3 金颖若;《诗经》韵系的时代分野[J];古汉语研究;1993年04期
4 宋洪民;;也谈“古本音”[J];古汉语研究;2008年01期
5 刘冠才;;论段玉裁对“叶音说”的批判[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02期
6 刘忠华;;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刘忠华;;段玉裁语音“变转”理论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沈亚丹;诗歌押韵的发生及其音乐本质浅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刘忠华;;段注《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合韵现象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10 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静仪;合音字浅探[J];齐鲁学刊;1993年04期
2 王晓庆;;沙河方言的合音现象探讨[J];邢台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孙永根;“这、那、哪”的两种读音[J];汉语学习;1982年03期
4 吴启禄;;仙游方言的六个合音字[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5 傅定淼;反切源于合音新证[J];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02期
6 杨碧珠;古田方言否定词语合音现象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6期
7 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卢冀峰;吴艳丽;;浅议合音字[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9 王从;“合音”与“长言”——语言中一种有趣的现象[J];阅读与写作;1995年01期
10 孙立新;;关中方言“人家”的合音及其用法[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高刚;用党性和人民性唱响时代合音[N];辽宁日报;2013年
2 李娜;“双音”二胡 天韵动人[N];珠海特区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穆亚伟;辉县方言语气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5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5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