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类说反思
本文关键词:兼类说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兼类 概括词和个体词 词类划分标准 词性标注
【摘要】:朱德熙先生的词类观和他确立的汉语词类体系在汉语语法学界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如果深入贯彻朱先生最主要的词类观,那么在汉语的词类划分体系当中,便不宜有兼类的概念。文章首先说明设立兼类词所依据的"数量原则"其实难以把握,进而从概括词和个体词关系、词类划分标准的确定和词性标注三个方面说明兼类概念带来的理论困境。我们认为,一旦确立"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一重要原则,那么设置兼类便会多多少少和这一原则产生矛盾。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227)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
【分类号】:H146.2
【正文快照】: 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和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感谢郭锐、袁毓林和张伯江先生以及《语言科学》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文章初稿曾在“第十七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10月)上宣读,感谢与会学者的宝贵意见。〔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3 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年01期
4 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J];中国语文;2004年01期
5 陈小荷!100083;从自动句法分析角度看汉语词类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6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晁瑞;;ABB状态词构式的结构整合与意义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王德寿;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我国(大陆)近20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富坤;宋柔;;自动词性标注中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对英汉语的不同影响[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万菁;姬东鸿;任函;冯文贺;;汉语复合名词短语特征结构的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3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6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157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5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