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动词“开”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动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31 11:29
  “开”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形式简单,意义复杂。“开”可以作动词使用,在一些方言中,“开”还有助词、语气词的用法。“开”可以单独作谓语,也可以在谓语成分后作补语。“开”的语义经历了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情况不同。动词“开”起初表示“开门”的意思,后逐渐衍生出各种义项,如与“位移”相关的意义,与“状态”相关的意义,与“时间”相关的意义等,意义范围涉及到空间域、时间域、人体器官域、思想域、情绪域、行动域、能力域、社会域等。不同的方言中,“开”的义项多有重合,也有差异。该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阐述“开”的语义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大方面解释它的语义演变动因。第1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开”的综述,包括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其次还介绍了语义演变的研究概况和文章分析语义的主要工具——语义图。随后说明了文章语料的来源。第2章对“开”的所有语义进行描写。在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开”的义项有三类:动作类,变化类,时间类。动作类包括“开”的本义和其他动作义;状态类下分位移变化义和状态变化义两类;时间类下分开始义、持续义、结果义。第3章从历时的角度对“开”的语义演变路径进行解释。阐述了“开”的各类义项的来源、产生时间和发展过程。第4章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对“开”的语义演变动因进行探讨。就语言内部来说,有句法环境、认知机制和语音三个原因。句法环境包括句法扩展和句法搭配;认知机制主要是隐喻、转喻。语言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第5章通过“开”和单音趋向动词系统里的其中8个——“上、下、进、出、来、去、过、起”的对比分析,找出了一些共性特征。第6章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叙述了分析“开”的问题和前景。文章主要基于历时分析,“开”的共时分析和对比分析还有很大的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开”的研究概况
        1.1.1 研究成果
        1.1.2 研究不足
    1.2 语义演变研究及语义图
        1.2.1 语义演变研究
        1.2.2 语义图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说明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料来源
第2章“开”的语义描写
    2.1 动作义
        2.1.1 本义
        2.1.2 其他动作义
    2.2 变化义
        2.2.1 位移变化义
        2.2.2 状态变化义
    2.3 时间义
        2.3.1“开始”义及相关的意义
        2.3.2“持续”义及相关的意义
        2.3.3“完成”义及相关的意义
    2.4 小结
第3章“开”的语义演变
    3.1 从本义到动作义
        3.1.1 从本义到具体动作义
        3.1.2 从具体动作义到抽象动作义
        3.1.3 小结
    3.2 变化义的形成
        3.2.1 从动作义到位移变化义
        3.2.2 从动作义到状态变化义
        3.2.3 小结
    3.3 时间义的来源与演变
        3.3.1“开始”义的来源与演变
        3.3.2“持续”义的来源与演变
        3.3.3“完成”义的来源与演变
        3.3.4 小结
    3.4“开”的演变路径小结
第4章“开”的演变机制
    4.1 句法环境
        4.1.1 句法扩展
        4.1.2 句法搭配
    4.2 认知机制
        4.2.1 隐喻
        4.2.2 转喻
    4.3 其他
    4.4 小结
第5章“开”与其他单音趋向动词的对比分析
    5.1 语义比较
    5.2 演变路径比较
    5.3 演变机制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兰;徐学萍;;认知、交际、文化三元素制约下的语义演变模式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周莉;;“围观”一词在时代文化影响下的语义演变[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6期

3 叶惠美;;“理”的语义演变及其内在联系[J];考试周刊;2012年28期

4 任竞春;;“霸”的语义演变轨迹探析——从“X霸”新词说起[J];汉字文化;2006年04期

5 王诗博;;“这么说”的语义演变及其语篇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杨艳琴;于善志;;“微”在“微时代”中的语义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4期

7 张新友;娜琳;;“族”的语义演变轨迹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孟凡启;;“X门”的语义演变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2期

9 李明;姜先周;;试谈“类推”在语义演变中的地位[J];汉语史学报;2012年00期

10 马小玲;论现代汉语“子”的语义演变——兼谈与t∫沆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师丽娟;汉语“肯定—假设”的语义演变[D];温州大学;2015年

2 周金雷;“正”和“方”的语义演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3 杨俏;汉语中时空词的语义演变及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俐;动词“开”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动因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立红;温度词“热、冷、温、凉”语义演变的历史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宋伟华;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庆;“小”的语义演变及其搭配组合[D];暨南大学;2012年

8 王倩;汉语“重复—语气”语义演变模式初探[D];温州大学;2013年

9 余芳;“好”的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77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77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