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缩略语构造的取首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缩略语构造的取首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缩略语 取首原则 标记理论 认知转喻 认知心理
【摘要】:现代汉语缩略语构造时呈现出明显的取首字倾向。认知是语言的基础,汉语缩略语构造时的取首原则有其认知理据。研究表明,首字是最为突显的,取首字是认知转喻突显原则的体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词首位置是最能吸引注意力、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此外,首字处于突显位置,在还原时首字易于激活,具有更好的启动效应。汉语缩略语基于"代表字"进行还原激活扩散时,遵循的是一种惯性的从左至右的线性思维顺序,因此居左位置的首字会优先保留下来。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YY1404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一条基本原则。为了在沟通交际中省时省力,人们往往利用缩略语来代替原式,使得缩略语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学者们在汉语缩略语的生成构造上一直未能形成统一定论。殷志平较早从等义性、区别性和习俗性三方面探讨了缩略语的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文旭;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外语学刊;2001年03期
2 高航;严辰松;;英语空间图式“Front-Back”的隐喻性扩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4 殷志平;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5 宫齐;聂志平;;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缩略的制约条件[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孟小宇;;象似性理论对于英汉定语位置异同的解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胡利华;;安徽亳州方言中的“得”简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中的三对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张晶;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梅岗;张艳秋;;论英语基本连接图式结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德万;;汉语缩略语引起的歧义类说[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文旭;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2 罗福腾;无理的“邮编”打败了有理的“邮码”———“邮编”取代“邮码”的启示[J];语文建设;1996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黄真;;试论口译的认知理据——语体识别与对等转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朱东华;;英汉“光”的概念隐喻及其认知理据[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3 戴玉珊;;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及认知理据[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刘禀诚;胡衍铮;;行业语的转化和新词的认知理据[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5 蔡晓;;网络热词“坑爹”语义走向及认知理据[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侯冰洁;;反义同形现象的认知理据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黄俐;;论预设的认知理据[J];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04期
8 王庆;;反义词同指现象及其认知理据——以“内(中)”、“外”为例[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9 范立珂;;“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J];外语研究;2012年02期
10 孙毅;江雪琴;;汉英夸张隐喻构念的双象限认知理据验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束金星;;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文旭;;汉语双主语构式的特征及其认知理据[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雪飞;口译译员译前准备的认知理据及其实践指导意义[D];中南大学;2010年
2 乔琼;日常语言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刘宁;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概念隐喻、命题图式和事件框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泽娟;典型性对词义变化的影响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杨璇;词汇关系的典型效应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徐捷;汉语隐喻复合词的认知理据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7 周世清;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情感概念的认知理据探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王凯;状语提升的认知理据[D];湖南大学;2009年
9 黄洁;In和Out语义转移及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姜英男;现代汉语中动结构“NP+V-起来+XP”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97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9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