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广韵》词义训释差异成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王三》《广韵》词义训释差异成因探析
【摘要】:以宋濂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的词义训释为立足点,与《广韵》的匹配训释进行比较,除约30%的同义同训外,70%的词义训释在两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探究两书训释差异的成因,从纂抄者主观角度而言,采取不同的编纂原则、选取不同来源的训释及纂抄者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两书部分训释差异;从中古汉语客观发展角度而言,词汇双音化及词的分化合并等也造成了两书训释的诸多差异。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三》《广韵》比较研究”(13YJC74010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12&ZD184);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汉字今音审订研究——以《辞源》再修订为平台”(11BYY057)
【分类号】:H131
【正文快照】: 宋濂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三》”)和《广韵》虽为中古经典韵书,但也保存了丰富的词义训释资料,具有重要的训诂学价值。训释是用语言来表述词义的工作,“义”和“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义是词形所负载的客观内容,它是在词进入使用状态后在确定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达;;《潮语十五音》音系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杨宝忠;;《广韵》疑难字考辨[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3 杨小卫;尉迟治平;;《广韵》姓氏辩证例——《广韵》校勘拾零之二[J];语言研究;2009年04期
4 牛亚丽;;《广韵》姓氏字的文化阐释[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张康平;陈平;;《广韵》训释勘误两则[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迅川;《广韵》的性质及其现实意义[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罗伟豪;;《广韵》在训诂中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8 董绍克;;论《广韵》入声的双重特性[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9 邹酆;;《广韵》的字典功能与释义特色[J];辞书研究;1987年06期
10 张树铮;《广韵》收字数到底有多少?[J];辞书研究;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红;;《广韵》异读研究述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洁;;《四声篇海》所引《馀文》切语与《广韵》小韵比较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刘莹春;;试析《广韵》的反切在“开合”一门中的内部矛盾[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张尚芳;今人口语里的古音[N];语言文字周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强;现代汉语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隽;《广韵》训诂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敏;从唐代墓志铭看初唐洛阳音的韵母系统[D];南开大学;2015年
3 赵娜;《说文》《广韵》声音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史俊;《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年
5 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刘红花;《广韵》方言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艾东门;《广韵》俗字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8 夏能权;《王三》《广韵》反切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婧;《广韵》异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石薇薇;《广韵》动词新词新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9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9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