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VV”和“V一下”的语义及句法差异

发布时间:2017-11-18 06:30

  本文关键词:“VV”和“V一下”的语义及句法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VV” “V一下” 语义差异 句法差异


【摘要】:"VV"侧重于描写动态动作的短时进行,"V一下"侧重于陈述动作过程的短时存在。这一语义差别影响了它们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与尝试义表达的关系以及进入"把"字句的自由度。有些动词既有"VV"式也有"V一下"式:当语义指向动作续段时倾向于用"VV",指向结果续段时倾向于用"V一下";当说话者预计施事只能是尝试或者动作结果难以实现时一般用"VV",当说话者确认施事能做出某动作或者对动作达到既定结果更有把握、想提出一个强加程度更高的指令时一般用"V一下"。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文科科研项目“‘VV’和‘V一V’的语义研究”(项目编号:10C0989)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现代汉语短时体研究”(项目编号:09XCC36)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VV”和“V一下”都可以表示短时,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两者“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上都有很多细微而又复杂的差别”(胡孝斌1997)。刘月华(1984)专门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V一下”适用的动词范围比“VV”要广,不仅不能用于列举包含有轻松意味的句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积家;陆爱桃;;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月华;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此较[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3 李临定;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4 张谊生;“把+N+Vv”祈使句的成句因素[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5 王永娜;;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的韵律机制和语体动因[J];汉语学习;2010年04期

6 胡孝斌;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路崴崴;;“V一下”结构语义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郑汀;;从动词语义概念探讨存在句“V着”与“V了”[J];大家;2011年22期

4 王媛;;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2年03期

5 李青;;语言主观性与主观性理论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6 王耿;;方言自感词“V人”的“表里值”及其情感偏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7 周旭慧;;重动句内部结构及意义初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朱锡明;;表“尝试”义的“VV”、“V一V”和“V一下”——历时、语用和认知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9 丁薇;;谓语中心为心理动词的“把”字句[J];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10 张雪平;;汉语成句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8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尹吉;“把+N+Vv”结构的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云;《红楼梦》心理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彩凤;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f ;温州话动词和形容词重叠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王耿;现代汉语自感词语模“V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华;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重叠式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惠;现代汉语“在VP1中VP2”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易经》心理动词语法功能析微——兼与甲骨卜辞比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王宝利,唐韵;《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与V-V的差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丰竞;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张幼军;反向心理动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6期

5 江胜利;心理动词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7 杨华;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的类型[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8 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9 郝琳;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10 刘丹青;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蓓;;英汉互译中语义差异的致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乔小芮;;隐喻的语义差异与跨文化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王军;;文化阻隔和语义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年S1期

4 邵伟国,,许小平;试论被动化转换的语义差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5 崔薇;英汉语义差异及其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侯雪钰;;英汉词语的语义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0年07期

7 冯丽颖;;原因连词传递的信息及语义差异[J];英语知识;1997年12期

8 谌梅芳;;论汉维语颜色词语义差异之根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雍瑾;;英汉数字习语的语义差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蒋静忠;魏红华;;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语义差异[J];语言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

本文编号:1198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98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