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理据研究:一门处于现在进行时阶段的新学科
本文关键词:词语理据研究:一门处于现在进行时阶段的新学科
【摘要】:首先提出词语理据学的构想,然后从前期成果、语料事实、关键术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初步阐释如何从学科建设意义上推动它的有序发展。词语理据学上承名实之争的千年老题,下合认知转向的当代范式,正在成长为一门以"后语言哲学观"为指引的新兴学科。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言理据学中的若干理论问题”(12YJC74004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6
【正文快照】: 1.词语理据学的提出当代语言学意义上的任意性与理据性概念,大致源于历时久远的约定论和自然论,或者类比论与破格论,然而二者现代化转型的时间顺序,则至少相差半个世纪。任意性被索绪尔升华为理论图式后,通过《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这样的“著作化”方式,得以广泛传播,成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寅;;从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看语言象似性——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之六:象似性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应用[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2 李二占;;词语理据丧失原因考证[J];外国语文;2013年04期
3 石毓智;;语法规律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4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徐澄;;英语词汇文化重合现象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孙静;肖建安;;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郑晓春;;探析汉语结构的特殊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宋芫;;英汉合成词的认知理据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魏文娟;李少平;;网络词语的理据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孔亚楠;;词的语义理据及其转喻阐释——“××门”引发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李二占,张文鹏;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研究两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飞鹏;;浅论汉字构形的象似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二占;;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理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应学凤;;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阳;;大学英语网考背景下跨文化语言能力及培养研究[A];软科学论坛——能源环境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张丽;;“美丽天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对外宣传策略——以认知图式的构建为视角[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4年
8 蒋东旭;;传播研究的起点: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人的认知与传播[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赵永峰;;体验认知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以CCTV和CNN索契冬奥会报道为例[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王珏;;汉语声调与词类范畴之间的象似关系[A];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杨清;医学英语术语的理据特点[D];南昌大学;2010年
6 张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7 陈颖;动感英语和动感习语:大学课堂CAI习语习得效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守艳;朱熹《诗集传》训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璇;枣庄方言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善涛;基于《信息库》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2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3 李二占;王艾录;;“理据”作为语言学术语的几种涵义[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4 石毓智;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5 李红儒;从逻辑、哲学角度看句义理论的发展——“语句中的说话人因素”理论探讨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6 李红儒;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7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8 王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归——兼谈体验哲学的超越性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9 王士元;;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章柏成;;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八十年纷争之解析[J];外国语文;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1203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0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