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
本文关键词: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
【摘要】:我们对北京话的考察发现,有大量用例不能如以往论著所述,从语流音变、形态音变或者合音得到解释。这些被视为变异形式的语气词,使用上具有语气类型、语体分布和言语行为类别的偏好。这种使用格局从清末民初的时候已经大致定型,其功能在于显示语句的施为性意义(illocutionary meaning)。这种将述谓句(constatives)变成一个施为句(performatives)的功能使得这些不符合音变规律的"呀、啦、哪"具有独立的价值。其句法后果是,不同语义类别的动词在与这些变异形式共现的时候,具有句类分布限制或者体现为不同的语气类型。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现有关于语气词语音变异形式的分析 现有关于语气词语音变异形式的分析主要有三个代表性观点。 1.1三分说 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里把语气词(赵著称为助词)分为三类情形(参看Chao1968/1979:358):1)语流音变;2)形态音变;3)语气词连用合音。比如: 啊~呀 赵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治野;沈家煊;;“了_2”的行、知、言三域[J];中国语文;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多义虚词认知建构[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2 邵洪亮;;“了1”、“了2”的“实现体”标记功能羡余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2012年00期
3 宋瑶;;副词“还”的行域、知域和言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10期
4 张宏国;;“够了”的词汇化及话语标记功能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张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6 税昌锡;;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J];汉语学报;2012年04期
7 曾骞;;再论VP前“是”的语法性质[J];汉语学习;2013年01期
8 邓思颖;;方言语法研究问题的思考[J];汉语学报;2013年02期
9 杨凯荣;;从表达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J];汉语学习;2013年05期
10 徐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多义虚词认知建构[J];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现代汉语解注关系并列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晓玉;汉语双标紧缩句歧义问题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亚丽;认知中的“量”与界标“了”的互动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敏;否定副词“没(有)”与“了(le)”的共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康卫华;现代汉语句尾助词“了”的功能及其英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雯宇;“怎么”型反问句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杜超;“大不了”的多角度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曾岑;语气词“呢”、“吧”、“吗”、“啊”的语义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丽超;假设复句行、知、言三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10 蔡瑞岚;“界变”论下的句末“了”及其教学[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冠明;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3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4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5 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6 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欢;;东北“神”话[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2 陶岳炼;英语成对词的变异形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唐伟胜;;略谈修饰转换[J];大学英语;1992年06期
4 杨丽璇;;现代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变异形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11期
5 李千驹;;网络语言失范的表现及影响[J];人民论坛;2012年32期
6 肖辅珍;;影响寿命长短的基因[J];英语文摘;2002年04期
7 王国明;土族《格萨尔》中土族语与藏语词汇的变异形式及其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徐通锵;;语言变异的研究和语言研究方法论的转折(下)[J];语文研究;1988年01期
9 李昱;;汉语双及物构式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01期
10 邱鸿钟;关于同性恋的病因、临床与治疗[J];医学与哲学;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宗平;;北京话口语音的若干变异形式[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本文编号:1207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0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