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文字学理论研究浅探
本文关键词:接触文字学理论研究浅探
更多相关文章: 接触文字学 “接触”与“影响” “移植”与“嫁接” 类型和规律
【摘要】:为改变文字接触研究滞后于语言接触研究的状况,有必要通过建立专门学科给前者以独立处理。研究过程中需注意"接触"与"影响"对举使用时的所指区别。对于接触文字学来说,当前需要加强"影响"方面的研究。考察表明,因文字接触而产生的全局"影响"(移植)与局部"影响"(嫁接),无论就类型还是规律看都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当前文字接触研究问题不少,为此须加强理论建设尤其是方法论探讨。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2
【正文快照】: 谈起接触语言学,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施密特(J.Schmidt,1843—1901)创立的波浪说(wave theory),认为它标志着语言接触研究的滥觞。不过一旦跳出见木不见林的狭隘视界,便会发现前述研究不仅可以上推到西汉末年中国学者杨雄《8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问世,甚至可以进一步向前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milPetrovici;李胥森;;语言体系的相互渗透[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2 谭明霞;新加坡英语变异的原因及特征[J];广西高教研究;2001年02期
3 史继忠,龙基成;少数民族文字比较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4 王卫兵;;人名地名用字的文字学定位及其调研和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孙婉;;浅议维吾尔文拉丁化问题——从天山网实现三种文字的自动转换说起[J];才智;2012年09期
6 尹扬帆;;浅谈英语在亚洲的变体——印度英语[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04期
7 周有光;;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J];民族语文;2007年01期
8 包力高 ,道尔基;蒙古文字发展概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9 李垂佳;;香港英语在CMC中的本土化现象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王卫兵;;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一面看”与“两面看”和“向下看”与“向上看”[J];学术界;201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洪智;李淑燕;;“咉书”辨[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4 安丽娟;;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赵学清;;试论汉字研究的基本观点[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傅华辰;;偏旁“口”字的构形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7 何林英;;西汉石刻隶书字体风格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左青;;《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字形研究三则[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易敏;;石刻佛经文字研究与异体字整理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齐元涛;符渝;;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锺振;;汉字对东方文明创造所带来的影响和简化字的地位[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俊娜;;女书、假名初造字比较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瓦依提.阿不力孜;地里木拉提.吐尔逊;吐尔根.依布拉音;;古维吾尔文(察合台文)文献数字化整理系统中转写技术研究[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晓丹;;试析古壮字造字机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8 李延新;;字素理论与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比较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9 常丽丽;;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书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10 王粲;;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述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木提江·依明;纳瓦依名著《君子神往》的文献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明鸣;12-13世纪中亚《古兰经注释》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沈芸;古写本《群书治要·后汉书》异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稳;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汉字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凡杰;东亚和西欧的“同文”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建红;会意字构形理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萍;汉字造型对现代版面编排设计的启示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苏海菊;论汉字的性质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9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海波;泰山石经文字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运富;张素凤;;汉字性质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富华;从鼻音n、ng与拨音ん的关系看汉语对日语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02期
3 王钢;试评文字类型学中的“三相说”[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士东;;“夫余”与“句丽”语义考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吴凤斌;;汉字汉语对越南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影响[J];印支研究;1982年04期
6 唐建;商周以来中国数学0概念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黎良军;;邵阳(南路)话中的苗瑶语底层疏证——兼谈湘语邵阳话的形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史继忠,龙基成;少数民族文字比较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9 臧克和;;楷字的区别性——楷化区别性的丧失及其重建[J];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02期
10 孙雍长;汉字构形的思维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14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1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