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媒体篇章中水文化的语料库语言学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德媒体篇章中水文化的语料库语言学对比分析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传统都离不开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水文化,作为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必定反作用于水事活动,对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水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反观现有的水文化研究,鲜有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水文化的分析,这无疑会造成水文化研究的不完整。因此,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来看,本文具有新颖之处。本文的中德文语料分别选自《人民日报》与《世界报》,涵盖了2010年至2014年所有含有“水”的文章。本文运用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德媒体篇章中水的语言使用模型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中德媒体篇章中的语言使用模型反映出的中德水文化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本文从构词、搭配词以及词组三个层次出发,对水的语言使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德媒体篇章中水的语言使用模型不同点多于相同点。相同之处在于话题环境,诸如工业,生活,哲学,水文和运动的重合。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于以下五点:1.德语中以水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要比汉语以水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丰富。2.汉语中水的搭配词的话题范围比德语中水的搭配词的话题范围更加集中。3.汉语中含有水的熟语比德语中含有水的熟语多,且汉语的熟语多来源于古文献,并且汉语的熟语中往往反映出一定的哲学思想。4.就水出现的领域而言,汉语语料中有艺术、风景和农业等领域,这些都是德语语料中所没有的。而宗教这一领域则只出现在德语语料中。5.在德语话语中工业出现的频率大于汉语话语。而农业在德语中没扮演角色。德语话语重点关注水污染问题,而汉语话语则更多的关注水资源短缺问题。德语中与水相关的运动要比汉语中与水相关的运动丰富。就从语言使用模型所反映出的中德水文化的特点而言,中德水文化中存在的相同之处有以下五点:1.在两国的认识里,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化合物。水首先被理解为液态的物质,然后才是气态的水。此外水还用来描述水状的液体,可以含水也可以不含水。2.水均被认为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能够带来灾难与伤害。同时水又是自然界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水都被视为宝贵且有限的资源,水是能够发电的清洁能源。4.水均被视为万物的起源。5.水均被看作美的象征。中德两国水文化中存在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于以下五点:1.德语文化中水与火、土和气组成万物,而在汉语文化中,水与金、木、火、士一起,共同构成了世界。2.德语文化中水是不可侵犯的,具有宗教意义。3.汉语文化中水是包容与无私的,是至善的象征。4.汉语文化中水是有生命的,水源代表了创造力。5.汉语文化中水和山构成风景,通常含有感情。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景亮;水文化畅想[J];河北水利;2001年05期
2 李宗新;再探中华水文化(上)[J];海河水利;2002年02期
3 李宗新;再探中华水文化(下)[J];海河水利;2002年03期
4 李宗新;试论良好水文化环境的营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5 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北京水利;2004年06期
6 潘杰;“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上)[J];江苏水利;2005年07期
7 耿鸿江;丽江水文化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08期
8 尉天骄;水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海河水利;2005年05期
9 周未隼;;水文化与水忧患杂谈[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崔振良;;研究廊坊水文化的意义及发展之管见[J];河北水利;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男;;水文化的演变及现实意义[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欧阳田军;;对新时期水文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李铭;;城市水文化在天津的传承和发展[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史新明;;中国水文化的艺术精神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关于举办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的通知[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关于成立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论文评审委员会的通知[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关于公布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靳怀X>;;试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编委会人员名单[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陈雷;;弘扬和发展先进水文化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代序)[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萌 董晓勋;精心打造“水文化”牌[N];长江日报;2007年
2 廖焕之;中国首届水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杨振之邋张丹;水景观规划设计与水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8年
4 潘杰;开启水文化系统研究学术之门[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水文化与生态文明》郑晓云 著;重视少数民族水文化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9年
6 黄旭林;水利发展不可缺少对水文化的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9年
7 郑大俊 庄道永 (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应当注意的方面[N];中国水利报;2009年
8 本刊记者 高立洪 刘艳飞;郑晓云:让水文化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注入活力[N];中国水利报;2009年
9 郑小云 国际水历史学会副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水文化视野下的抗旱之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胡少华 通讯员 汪永光;首届黄河水文化论坛表彰优秀论文和优秀宣传产品[N];黄河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诗;中国广东与泰国中部的水文化比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2 田洪波;基于格式塔理论的运河水文化要素辨识及再现路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3 徐云霓;水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静敏;中德媒体篇章中水文化的语料库语言学对比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马利杰;基于“江南水文化”情感体验的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6 陆兆侠;水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和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孟姣;泉城水文化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8 倪若花;水韵扬州的文化品质探析[D];扬州大学;2010年
9 张红;从古今维吾尔文献看维吾尔水文化的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10 庄晓敏;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15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1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