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谈“X如Y一般”类比拟式的来源
本文关键词:“一般”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谈“X如Y一般”类比拟式的来源
【摘要】:文章认为,从唐代到清代,"一般"由数量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语义演变路径为"一种同样普通",此后在谓语位置上"一般"又经历了语法化,能参与到"X(如/似/像)Y一般"比拟式中,充当比拟助词。考察"一般"的语法化过程可以发现,"X如Y一般"类比拟式是由"XY一般"式添加像义动词"如/似/像"而来,而非由"X如Y"类比拟式添加助词"一般"而来。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一般”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下简称《八百词》)将它的意义与功能总结为:〔形〕1.一样;同样。a)修饰少数积极意义的单音节形容词。b)名/动+一般。整个短语修饰名词或动词。c)像(如同)…一般。?2.普通;通常(跟“特殊”相对)。a)修饰名词。b)作谓语。c)修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2 李崇兴;丁勇;;元代汉语的比拟式[J];汉语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沈云佳;论《呼兰河传》中的ABB式色彩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李慧敏;;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李小平;;《齐民要术》数量表示法[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高启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J];敦煌学辑刊;1999年01期
5 施萍亭;本所藏《酒帐》研究[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6 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新兴量词考[J];敦煌研究;1990年02期
7 沈林;试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9 李若晖;殷代量词初探[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10 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挺;马金山;李生;;基于词汇支配度的汉语依存分析模型[J];软件学报;2006年09期
2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3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4 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5 盛银花;;“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6 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刘红妮;;“一+N”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一概”的个案研究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雅;张建伟;;词汇的价值观念框架下的认知模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董祥冬;;“V+有”的词汇化进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更接近“卫星框架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4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珂;汉语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俞琳;英汉“自我施事”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22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2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