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浅谈交际者策略在言语幽默中的使用

发布时间:2015-02-06 09:22

  【摘 要】幽默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交际载体,是由创造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本文以会话幽默为例,从预设和指示语两方面探讨了交际者策略在言语幽默中的使用。


  【关键词】交际者策略;言语幽默;预设;指示语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总是希望交际顺畅,这也正是解释言语交际的合作、礼貌、关联、顺应等语用原则的基础。然而,方传宇(2007)指出,日常言语交际中常常发生的误解甚至刻意曲解现象并不意味着言语交际者的不合作、不礼貌或其话语的不关联。而是交际者制造幽默效果或者借此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的一种手段。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们对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大多借用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如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会话分析、面子理论等等。然而,刘苹(2005)指出这些理论都只单纯解释言语幽默的产生过程或被接受的过程,而没有看到作为言语现象,幽默也是一个交际载体,也是一个由创造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因此,本文以会话幽默为例,对言语幽默中的交际者策略做一探讨。
  1 交际者策略的定义
  交际者策略是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任何一方(说话人或听话人)结合现实语境所采取的幽默策略。在持续的会话中,交际的任何一方(说话人或听话人),都能成为幽默的生产者,其幽默产生于任何一方(包括他自己)的基于双方共同认知的话语。
  一方面,,幽默产生于交际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中,双方的共同参与是产生幽默的基础,即使一方是幽默的主导者,但另一方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当话语的发起者想要使用幽默时,他通常不会在话语的第一轮就使用,而是给出一些容易使人误解的信息。只有当听话人顺应他的意思,做出误解的回应时,他再在新一轮的话语中揭示真相,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的幽默基于他自己的话语。例如,
  Tom: Today on the school bus a little boy fell off his seat, and everybody laughed except me.
  Mum: Good boy, I am proud of you. But who was the little boy?
  Tom: Me.
  在另一些情况中,听话者通过故意曲解说话者的意思来制造幽默的效果,其幽默的产生基于对方的话语。例如,
  Wife: Bill, the man in that house opposite always kisses his wife when he leaves in the morning and kisses her again when he comes back in the evening. Why don’t you do that too?
  Husband: Well, I don’t know her very well yet.
  2 交际者策略的使用
  2.1 预设
  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是从句子内部得到的,不需要语境的参与;而语用预设则涉及到言语交际中人和语境两种因素,是说话人在句子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得出来的。何兆熊先生曾经说过“语义预设是和句子或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而语用预设则是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语用预设。
  预设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他的合适性和共知性。合适性是指预设要和语境紧密结合,他也会随着语境和话语的某特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共知性是指预设必须基于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或无可争议的信息。只有双方都了解这些背景知识,预设才是有效的,交际才能完成。例如,
  A:I don’t like the boy who is a doctor. But he keeps nagging me by sending me flowers. What should I do?
  B: You can eat an apple everyday.
  A: I see.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上例中交际的完成基于双方对习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的共知。如果A 不知道这个习语的意思那么B 的建议就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了,更无从体会到其幽默用意。
  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说话人会故意地提供某一信息误导听话人产生错误的预设,而后再给出更多的信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例如,
  A:Jenny was washing the window on the seventh floor yesterday, and she fell off the window-sill.
  B: Good Lord, is she alive?
  A: Yes. Fortunately, she fell inside.
  A 说Jenny 在擦窗户时从7楼掉了下去,依据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即从高处摔下会导致伤亡,自然让听话者产生了震惊及对Jenny现状的询问。然而此时A才给出她是掉到了房子里面的信息,至此,错误的预设被正确的预设取代,幽默的效果也油然而生。


  在有的情况下,听话人对说话人预设的误读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例如,
  Wife: Do you love me just because my father left me a fortune?
  Husband: Not at all, honey. I would love you no matter who left you the money.

 

  妻子的本意是向丈夫确认他爱她并非爱她的钱,而丈夫却误读成“谁留给她的钱是不是他爱她的原因”并据此作出否定的回答。“不管是谁留给你的,我都爱你”。还是爱钱胜过爱人,令读者忍俊不禁。
  2.2 指示语
  Lyons(2000)对指示语下的定于是迄今为止被广泛认同的。他认为指示语是指语言结构中的某些要素,如人、事物、事件、过程、行为,需要通过言语行为及其参加者(说话人、听话人)形成的时间、空间语境而明确或定位。我国语言学家大都把指示语分为三类: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和地点指示语。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这三类指示语在幽默会话中所起的作用。
  (1)由模糊的人称指示语引起的幽默
  Nurse (coaxing): Now let’s take off our clothes and see how much we weigh.
  Boy: You go ahead. I don’t want to.
  护士为了劝诱男孩脱掉衣服称体重使用了“Let’s”的句型,与之相搭配地使用了人称代词“we”,但是实际指代的只有听话人(男孩)。而男孩却有意将之误读为其普通含义“我们”,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2)由模糊的时间指示语引起的幽默
  Joe is having a job interview.
  Boss: You can come tomorrow. At first you can get 60 pounds a week, but you will get more after.
  Joe: I’d better come later.
  “after”和“later”是两个模糊的时间指示语,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具体的时间。因此,Joe觉得老板承诺的加薪是不确定的,于是他用了同样模糊性的时间指示词 “later”来委婉地拒绝了这份工作。
  (3)由模糊的地点指示语引起的幽默
  Teacher: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Mississippi River is?
  Student: On the map.
  “the Mississippi River”既可以指客观存在的实体密西西比河,也可以指在地图上的位置。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模糊的地点指示语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实际上老师让学生回答的是密西西比河这一实体的地理位置,而学生却说它在地图上。学生不知道密西西比河的地理位置,有意地曲解和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却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3 结语
  本文将言语幽默置于动态的交际过程中,认为其是对话双方共同参与的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交际的双方均会有意无意地使用某些语用策略来制造幽默的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了预设和指示语两种手段,然而无论使用哪种手段,都要在双方共有的认知背景下进行,交际才能完成。

 



本文编号:12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