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试论中国文学译介的价值问题

发布时间:2017-12-06 06:11

  本文关键词:试论中国文学译介的价值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文学 读者群体 莫言 主体需要 小说界革命 外国读者 中国小说 中国作家 文化特质 吴趼人


【摘要】:正引言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学时,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又希望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哪些价值?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廓清一下"价值"这一概念。按照价值哲学的观点,价值就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客体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a可见,人是价值评价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缺少了对人的需要的关注,译作的形式再特别,表达再清晰,叙述再生动,都很难吸引读者群体的关注,也难以实现经由译介展现民族特色、传播本国文化的目的。可以说,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籍外译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立场研究”(项目编号:13CYY008) 上海市教委2014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汉籍外译中译者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立场研究”(项目编号:14ZS08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引言供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进而实现文学传播的目的。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学时,更倾向于选择什么当我们还沉浸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样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又希望能实现文学喜悦中时,2013年1月10日,李建军在《文作品的哪些价值?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让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年05期

2 赵稀方;;翻译与文化协商——从《毒蛇圈》看晚清侦探小说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1期

3 王颖冲;王克非;;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J];中国翻译;2014年02期

4 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5 葛浩文;史国强;;我行我素:葛浩文与浩文葛[J];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01期

6 沙似鹏;;“五四”小说理论与近代小说理论的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纵博;郝爱军;;侦查机关刑事诉讼行为的评价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贺根民;;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方国武;;空间化的批判性书写——晚清谴责小说叙事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李丽;;从“认同”到“背叛”——193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体式的多样化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方国武;;世俗化的批判性叙事——晚清谴责小说的政治叙事形态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廖涛;;翻译规范论视角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刘芳佳;张景华;;从译者主体性看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刘明明;;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烨;;动态渐进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评估机制解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向清;;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彭嘉;杨梅;王延蛟;张慧洁;解晨曦;;民族本科班生物化学教材的选用标准[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4 李浈;;关于传统建筑工艺遗产保护的应用体系的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5 郭志云;;从文学思潮到艺术方法——论茅盾与象征主义[A];茅盾研究(第13辑)[C];2014年

6 薛顺梁;;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建设与文化强国相匹配的“档案强国”论文集[C];2014年

7 薛雅云;;当代中国归属感的缺失及其价值建构——基于价值生存论的思考[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_g姣;;论《荷塘月色》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与翻译[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卓卓;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建飞;周瘦鹃的“礼拜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荷艳;《萤窗异草》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光磊;;文学版权输出与经纪人才的培养[J];出版广角;2010年09期

2 许力以;中国出版与海外交流的走向[J];出版科学;2002年03期

3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4 约翰·厄普代克 ,季进,林源;苦竹:两部中国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5 刘云虹;;选择、适应、影响——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6 曾艳兵;;走向“后诺奖”时代——也从莫言获奖说起[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7 冯占锋;;从莫言获诺奖看文学翻译中的“随心所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8 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年02期

9 熊辉;;莫言作品的翻译与中国作家的国际认同[J];红岩;2012年S3期

10 张毅;綦亮;;从莫言获诺奖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作家、译家和评论家三家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取向[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3 贾振勇;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税海模;21世纪中国文学展望三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贾文毓;稳定数与中国文学[J];华夏文化;2001年02期

6 吴义勤;多元化、边缘化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价值迷失[J];南方文坛;2001年04期

7 李朝先;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视角——读《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天府新论;2001年03期

8 何绵山;试论《中国文学》教学课件的设计与稿本编写[J];天津电大学报;2001年02期

9 杨政;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辽;模式化: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阴影[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国;;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永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4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栾梅健;;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佟宇;;从“反现代的现代性”到“文学中的历史”——评李杨新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葛红兵;;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西方化与世界化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惊鸿;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N];文艺报;2003年

2 韩晓玲;《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N];湖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马璇;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4 铁凝;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洪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今日的中国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梁海;展现中国文学新气象[N];文艺报;2011年

7 记者田小满;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健;传播出去的中国文学已非原初[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刘勇 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N];文艺报;2011年

10 曹木静;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学的声音[N];中国质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3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5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桃霞;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武汉大学;2013年

7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文文;《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3 徐巧灵;从改写理论看杨宪益与《中国文学》杂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艳丽;中国文学中的怨恨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石峰;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永前;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8 林婷;论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生存背景[D];青岛大学;2004年

9 廖哲平;论21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严慧;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57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57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1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