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以变异社会语言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两种范式为主线,对近十余年国内外主要的新媒体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深化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变异、言语行为、面子与礼貌、身份建构等重要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需要更多地与其他学科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更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数字时代的言语互动、交际模式与行为的发展。
【作者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基金#4-ZZFB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JGB051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58的支持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 任何一种媒介/媒体在出现之初都可被称为“新媒体”。笔者区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个主要标准,是看媒体向公众提供的内容,是媒体运营方编辑提供的,还是不需要通过媒体单位这一环节而由媒体用户自身创造的。所有新媒体都依托互联网,但并不是所有依托网络的媒体都是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安华;社会语言学研究及发展趋势[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民大;;首届全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暑期讲习班在京举办[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3 ;劲松教授著《社会语言学研究》出版[J];语文研究;2009年04期
4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5 张荣建;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比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赵文学;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余国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简要回顾[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李洪静;;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9 高一虹;;社会语言学研究:作为知识增长点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年03期
10 杨瑛;;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祝畹瑾;;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之我见[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2 王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暑期讲习班首次在京举办[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3 ;本刊征稿、征订启事[A];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1期)[C];2003年
4 ;本刊征稿、征订启事[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5 娄开阳;;语言与社会文化新书书目选编(2004—2005年)[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本报通讯员 张建 本报记者 顾春阳;学科交叉激活全球视野[N];长春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圆圆;巴黎郊区年轻人使用音节倒置词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铭琦;阜新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佳琳;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v]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王翰英;网络征婚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霍歆然;鞍山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陶金;基于中英文实例的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艳丽;《奥赛罗》中语言与性别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谢峰;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梁丽;沈阳大学生称代形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婷;口头禅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门高春;汉语恭维答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60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6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