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轻动词理论的致使性交替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事件轻动词理论的致使性交替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致使性交替 事件轻动词理论 非派生观 功能性语素
【摘要】:本文主张放弃从派生性视角对致使性交替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Huang et al.(2009)的事件轻动词理论对现有非派生性研究进行修正。本文认为,致使与非宾格变体应共享同一词根形式,该词根因概念化不同类型的事件而选择不同类型的轻动词,最终形成具有不同论元实现方式的独立词项。致使性交替现象所体现出的跨语言差异根源在于词库中功能性语素的差异。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美系;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动词句法行为的可变性研究”(2013CYY021)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0.引言一个动词所能进入的句法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很多动词常发生“跨类现象”,表现出双重甚至多重论元实现方式,学界称之为“行为可变性动词”(variable behavior verbs)(Borer1994)。典型的代表是状态变化义动词,它们大都有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两种用法:(1)a.Pat broke the wind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2 杨大然;;带“着”把字句与带“着”存现句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姚小烈;;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张琪;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邱春安;;生成语法的生物语言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马亚娜;;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何丽萍;;《生成语法研究》评介——真理的不懈追求,语言本质的真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任群;由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看英语写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阳;顾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词库和句法界面特征[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何晓丽;陈小荷;陈锋;钱小飞;;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自动生成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2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柴纹纹;汉语和葡萄牙语构词法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白蓝;英语限定性问句中的移位假设[D];中南大学;2011年
5 苏文慧;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生成机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刘芳;英汉作格动词的句法与语义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马彩燕;最简方案下的现代汉语兼语句句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李乐郴;英语提升动词的习得[D];湘潭大学;2011年
9 许文平;英语母语者汉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徐洁;俄汉语英语外来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达球;;英汉存现结构句法-语义关系诠释[J];外语研究;2006年04期
2 何元建;论元、焦点与句法结构[J];现代外语;2000年02期
3 唐玉柱;存现句中的there[J];现代外语;2001年01期
4 韩景泉;英汉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1年02期
5 隋娜;王广成;;汉语存现句中动词的非宾格性[J];现代外语;2009年03期
6 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现代外语;1997年03期
7 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8 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1期
9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健;王华;;轻动词假设及其应用价值[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封世文;杨亦鸣;;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2期
3 张文程;;轻动词理论的起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年01期
4 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5 朱秀兰;李巧兰;;从轻动词理论角度看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J];兰州学刊;2007年08期
6 刘贤俊;;句法命名中的轻动词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2期
7 解正明;;轻动词假说与词典释义[J];辞书研究;2008年04期
8 吴丽英;;领主属宾句的轻动词集合并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韩巍峰;梅德明;;轻动词结构的主题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10 吴禄生;;生成词库理论下轻动词构式的语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2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晓红;现代汉语形宾结构多维探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阳;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英语轻动词构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曹炎军;英汉两种语言中轻动词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树珍;轻动词视野下的《世说新语》动宾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娇枝;动力意象图式下的轻动词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小定;英汉学习型词典中轻动词的优化处理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孙景灿;基于在线语料库的英语轻动词构式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7 黄杨;汉语“得”字结果式的句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8 何熙;“得”字句的最简方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李韵;论英语替代成分Do So的句法[D];中南大学;2014年
10 王雯青;现代汉语“V-给”结构的句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72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7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