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移动与语法化
本文关键词:边界移动与语法化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无论其发生于哪个语言层面、无论其发生是历时的还是共时的、其发生机制呈现什么形态,都涉及人类的一个基本认知特征——结构边界移动。形式-意义结构语义极的边界移动是隐性的,称为隐界移动,形式极的结构边界移动是显性的,称为显界移动。隐界移动推动语义虚化,显界移动推动形式结构语法化。语法化过程实质上是语言单位的形式-意义结构的重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的完型认知倾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边界移动是重建结构完型的推动力,没有边界移动这一认知能力的运作,语言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无法启动的。因此,结构边界移动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认知动因。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界移动与语言创新”(13BYY006)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导言元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已经有了对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朴素认识。18世纪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odillac提出动词的屈折形态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这是西方最早的语法化学说。“语法化”跟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2 陈昌来;杨丹毅;;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形成和语法化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周静;“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法化历程[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刘辰诞;;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动宾动词+名宾”构式的生成——构式创新的一个动因[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5 刘辰诞;;边界移动:语言创新的一个动因[J];外语学刊;2012年01期
6 刘辰诞;李恬;;相邻吸纳:语言结构创新的一个动因——以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为例[J];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董彦屏;;从认知角度看“被”字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朱春秋;;“懒得”的同形异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10 张晓凤;张慧;;论量词“房”的产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雷梦婕;;“VP的/为好”结构前副词分布初探[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陈路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探索[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许丹;HSK大纲中的动宾组合带宾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J];国外语言学;1986年01期
2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3 谢信一;叶蜚声;;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中)[J];国外语言学;1992年01期
4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5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6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7 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8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9 高育花;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研究述评[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10 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1310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1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