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出处:《北方论丛》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约简为词汇间的替代,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讨论比较简单;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忽略了转喻在日常语言,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中修辞效力的体现。转喻既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用现象,二者不可或缺。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称转喻意义建构机制的多视角研究”(GD14CWW04) 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转喻认知语用研究:转喻理解的意义建构与指称转移”(粤财教〔2013〕246号)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转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相当于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思考和谈话过程中的一种认知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晓红;;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J];北方论丛;2016年03期
2 徐靖;;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6年02期
3 张幔;;与身体有关的名词的意义扩展方式[J];亚太教育;2016年05期
4 孙毅;;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CSSCI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5 李玉波;朱钟炎;;商业空间视觉设计中的修辞分析[J];包装工程;2015年16期
6 詹全旺;朱然;;意象图式视角下英语多义动词throw词义衍生的历时考察[J];外国语文研究;2015年04期
7 李兴忠;;认知转喻视角下“国外”的语义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8 鞠彩萍;;禅籍方所词语无标记转指称谓现象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9 尹铂淳;;语言单位转喻和语言单位整合——也谈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概念整合的区分[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10 徐靖;;汉日场所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严辰松;;限制性“X的”结构及其指代功能的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5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0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