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英汉语可让渡及不可让渡领属结构的认知解释

发布时间:2018-01-01 22:42

  本文关键词:英汉语可让渡及不可让渡领属结构的认知解释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可让渡领属 不可让渡领属 距离象似动因 原型理论


【摘要】: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考察英汉语的可让渡与不可让渡领属结构,探究它们在各自表达方式以及可让渡等级上的异同,并运用距离象似动因和原型理论分析其共性和差异,可以发现: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英汉语可让渡领属和不可让渡领属结构都体现了距离象似动因;在可让渡等级方面,英汉语亲属关系和身体部位领属的不可让渡性都高于一般物品,汉语中亲属关系比身体部位领属的不可让渡性更高,而英语中则正好相反,这些异同点可以从原型理论中找到认知理据。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typ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ferable and non-transferable collar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explor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respective expressions and transferable levels.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istance iconicity and prototype theor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ransferable collar and non-transferable colla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mbodies the reason of distance iconicity; In terms of transferability, the non-transferability of kinship and body par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general, and the non-transferability of kinship in Chines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body parts, but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English.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from the prototype theory cognitive motivation.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5YJC740035
【分类号】:H313;H136
【正文快照】: 领属关系(possession)反映的是领有者(possessor)和被领有者(possessum)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语义上,领属关系可分为可让渡(alienable)领属和不可让渡(unalienable)领属。前者指领有者与被领有者在现实世界里可分离,后者指二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例如,the girl's book(女孩的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祖宣;;论原型理论及其面临之挑战[J];社科纵横;2011年09期

2 靳亚铭;;原型理论在词典工具书编撰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刘振标;刘佳;崔艳嫣;;原型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发展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袁思琪;;原型理论视角下《论语》中“礼”字原型的构建与评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罗小英;;从原型理论看跨文化语篇中“黄色”一词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刊;2006年11期

6 孔莎;;多义性的原型理论研究[J];考试周刊;2008年02期

7 祁金善;;原型理论与概念认知[J];文教资料;2008年21期

8 程福干;;两类“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46期

9 李思思;许之所;;基于原型理论对“打”字的语义阐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10 王敏;;论原型理论在高级学习者词典释义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宜华;黄建华;;充分必要条件与原型理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凤娟;;从原型理论看及物性物质过程的非标记现在时态——对Halliday点的质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耀兰;原型理论观照下重译现象的动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王敏;论原型理论在高级学习者词典释义中的运用[D];厦门大学;2009年

3 洪立媛;原型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4 袁思琪;原型理论视角下“法”字的翻译[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林礼雅;从原型理论审视双解词典的词目排列和释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程萃;翻译过程的原型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张小菲;原型理论与定型理论在语言认知交际中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黄氏兰英;原型理论指导下的初级汉语词汇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蓉;基于原型理论的三语(英、汉、彝)基本层次词汇对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芳;英汉被动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66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66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